连日来,在安徽省全椒县二郎口镇的“稻虾连作”核心示范基地,每天都有很多养殖户捕捞、分拣、装篓、过秤小龙虾。
“是王如峰的帮助,让我家走上了富裕路。我家里人口多、经济困难,2010年开始跟着他学养虾,日子一天天好起来,如今彻底甩掉了贫困户的帽子!”曹埠村村民胡礼海高兴地说。今年他家流转了60亩地养殖龙虾,预计纯收入可达20万元。
胡礼海是全椒县推广“稻虾连作”模式,尝到致富甜头的众多农户之一。小龙虾原本在全椒各地稻田、水沟、池塘随处可见,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化肥农药的大量使用,小龙虾自然资源减少,而小龙虾的市场行情却越来越好。
滁河岸边长大的全椒农民王如峰看到了商机,琢磨能不能通过稻田人工养殖的方式,既种稻又养虾,一田两用,稻虾双收,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
2006年,王如峰冒着风险,自筹资金租赁曹埠村350亩稻田开始稻田养殖小龙虾的试验和探索,经过反复实践,终于摸索总结出生态循环种养技术,创造种稻养虾的“稻虾连作”新模式,达到水稻丰收与小龙虾高效的双赢目标。
近年来,全椒县广泛推广“稻虾连作”模式,该模式在技术操作上实现小龙虾与水稻的共养共生。耕作期在稻田中沿田埂挖出的环形虾沟,改成2米宽、1.5米深的大沟。每到插秧时节,把尚在幼苗期的小龙虾移至沟内生长,等秧苗长结实了,再把沟里的幼虾引回到稻田里。
这样做,四五月份收一季虾,八九月份又收获一季虾,就是“一稻两虾”。生态“虾稻”,扎起稳粮增收“放心米袋子”,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的发育提供了充足的饵料;而小龙虾产生的排泄物又为水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生物肥;水稻收割后,秸秆还可还田,培肥地力。
在这种优势互补的生物链中,小龙虾及水稻的品质都得到了保障,更使稻米成为一种接近天然生长的生态稻,破解了农民种粮不增收的难题。
全椒“虾稻连作”一年养殖两季龙虾,龙虾为稻田“除草、松土、增肥”,稻田为龙虾“供饵、遮阴、避害”,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一稻两虾”,有效提高了农田利用率和产出效益。
并且在龙虾生长过程中,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真正产出优质、绿色的龙虾和稻米,稻虾共养不但减少了污染,还改变了稻田的生态。为支持小龙虾产业的发展,县里成立了全椒县赤镇龙虾经济专业合作社。
近年来,在合作社党支部书记王如峰的带领下,广大群众积极加入“稻虾连作”种养殖,通过村社组织共建、党员群众共帮、合作发展共赢,带动农村当地近万名留守农民不出家门口走上稻田养虾致富路。协会党组织积极协调,安排专业技术人员深入田间地头,指导龙虾养殖户规范养殖,解决养殖户在生产中遇到的难题。
同时,为充分运用协会中的一些党员养殖户的管理经验和技术,采取“党员+会员”模式,每位党员与10名会员、虾农结成帮带对子,对帮扶对象实行分类定责和包户定责,带领会员、农户致富。
今年年初,“全椒龙虾”获批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是该县获得的首个中国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将进一步提升全椒龙虾的品牌价值,推动该县小龙虾产业发展。
目前,全椒从事稻虾连作的合作社有5个,家庭农场15家,种养大户250家,种养农民3.5万人,已建成2个万亩示范区、5个千亩示范园、100个百亩示范主体。 去年全县稻虾综合种养面积达13.5万亩,平均亩产稻谷550公斤、龙虾150公斤,每亩年纯收入3000元左右,稻虾产业产值达7亿元。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551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