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游水族-淡水观赏鳌虾、水族观赏宠物小龙虾饲养、繁殖经验!

特别提醒:本站诚邀鳌虾爱好者投稿或成为本站写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常见小龙虾疾病 » 这种虾病流行范围广、病因复杂、危害大,养殖户该如何从容应对?

这种虾病流行范围广、病因复杂、危害大,养殖户该如何从容应对?

作者:尘风发布:2019-08-16 1:00:41阅读:2,301次

这种虾病流行范围广、病因复杂、危害大,养殖户该如何从容应对?

  八月份, 天气有所转凉,水温也有所降低。对于对虾养殖,持续一个多月的高温,“弧菌们”可是乐透了,却让“病毒们”憋了个够呛。高温细菌病高发,低温病毒病高发,这是对虾养殖中无可辩解的事实。有一种虾病病因复杂,既可能是细菌导致,也可能是病毒感染,还可能是外部环境影响,这就是对虾红体病。对虾红体病在全国各养虾场都有流行,发病率和死亡率可达 90%以上,是对虾养成期间危害最大的一种病。主要流行季节为 7-9月,发病最适水温为 25-30℃, 越冬期的亲虾也患该病。该病的流行季节与池底污染和水质不良有密切关系。接下来我们详细介绍这种病的发病原因和相应预防措施。

  一、主要症状

  1、病虾活动力减弱,在池边水面缓慢游动,或沉底不动,有时做旋转游动或垂直游动;对外界的惊扰反应迟钝。

  2、个体消瘦,甲壳与肌肉间空隙大;头胸甲心区上方由原来的清色透明变为白色,后期变为淡桔红色,形状为三角形。

  3、附肢变红,游泳足最早变红,以后步足及尾肢也呈鲜红色。头胸甲的鳃区呈黄色,病虾多在池边慢游,厌食。

  4、在显微镜下可以看到附肢变红是由于红色素细胞扩张;头胸甲的鳃区呈黄色,第二触肢呈黄色。

  5、血淋巴液稀薄,凝固性差,甚至不凝固;血淋巴液中有大量细菌,在附肢、肝胰腺、肌肉、肠、鳃等组织器官中也都有大量细菌。

  6、肝胰腺萎缩,或呈白色、软化,在组织切片中可以看到血细胞包围细菌的团块。严重时腹部肌肉浑浊不透明,可在短期内出现大量死亡。

  7、病虾胃内无食或成残胃,胃壁发炎呈红色,肠道线看不清,尾部腐蚀成不规则缺口,呈火烧焦状,足发红,有时并发败血症。


  二、发病原因

  红体病多发生在养殖中后期,一般有以下四种情况。

  1、细菌感染所致

  由于细菌感染引起对虾个别红体,死亡(细菌性红体)。此病症主要表现为附肢变红,特别是游泳足最为明显,习惯上也称之为“红腿病”。病虾活动力减弱,在池边,水面缓慢流动或沉底不动,有时作旋转游动或垂直游动,反应迟钝,食欲减退或停食。病虾的鳃呈淡黄色,壳变硬,肝胰脏变异不明显,机体无黑斑症状,血淋巴液变稀薄,血细胞变少,凝固缓慢或不凝固。尤其是养殖中后期底部恶化严重时,池底极易滋生大量有害细菌,而对虾多在池底摄食和活动,容易感染细菌,引发细菌性红腿病。若虾脚尖端发红而肌体相连部分不红,有可能是外源感染;若尖端不红而是肌体相连部分发红则有可能是内源感染。

  防治措施:(1)在冬闲时,对池塘底部进行彻底的清淤消毒,防止致病菌的存在。(2)保持池塘水质稳定,使用微生物制剂和定期使用消毒剂可以控制弧菌的数量,在弧菌数量低的情况下不会引起红体病。(3)当对虾患病后,及时对水体消毒,尽量采用温和药物,减少刺激。

  2、应激所致

  此种情况下对虾步足和游泳足呈浅亮红色,可泼洒抗应激药物减少应激,待天气好转后会有明显改善。当水环境各种理化因子突变(尤其是水温、盐度、PH值)时,对虾表现为触须变红、尾扇的尖部变红,或者有时人为的捕捞、施药等工作也会使其触须、尾扇甚至附肢发红。这是对虾为适应环境变化而表现出的普遍现象。我们称之为:应激性红体。这一现象将在短时间内随着水体因子稳定而消失。但值得注意的是:在应激期间,对虾的抗病能力急剧下降,此时很容易被细菌、病毒或敌害生物侵袭,使其继发成细菌性、病毒性等疾病。

  防治措施:(1)在养殖过程中保持水体各种理化因子稳定,使溶解氧在4mg/l以上,pH值在7.6~8.8,氨氮和亚硝酸盐控制在0.1mg/l以下,水的透明度保持在30厘米左右。(2)排换水时不能一次换太多,最多不要超过1/2。以防温差、盐度差和pH值差过大引起对虾的应激反应。(3)如果对虾由于应激产生红体,则在水体中投放解毒抗应激类药物。增加水体缓冲,适当投入微生态制剂和水质改良剂,改善水体环境;同时投喂提高免疫力的抗应激产品,数日后便可恢复,此时应慎用消毒剂,以免产生刺激而加大应激反应。

  3、病毒感染所致

  对虾暴发性红体,死亡,如对虾桃拉病毒病、白斑综合症(病毒性红体)。其早期症状表现为:对虾群体常出现环游现象,虾体无明显改变,仅尾扇出现蓝色斑点或有少量微小的白色斑点;肉眼分不出肝脏和心脏(正常对虾肉眼可分清肝脏和心脏),只能看出肝胰脏肿大或变淡红色;感染该病后2天-3天食欲猛增,大触须变红,肌肉容易变浑浊。后期症状为:红须、红尾、壳软(与刚蜕壳的软皮虾的区别是:这种病虾的额角仍然是硬的),体色变成茶红色,病虾不吃食或少量吃食,在水面缓慢游动,捞离水后死亡。

  防治措施:病毒性红体病目前尚无有效的药物和方法治疗,只能采取综合的预防措施。(1)调整虾池水质平衡及稳定,减少应激,定期使用微生物制剂调节水质和底质改良剂改良底质。(2)定期水体消毒,10天~15天(特别是在进水换水后)用强氯或水产用二溴海因或强碘等全池泼洒消毒。(3)药物防治。在发病季节或发病时,外用强碘制剂杀菌,同时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维生素制剂,混匀后拌料投喂,连用4天。(4)增强虾体免疫功能。在饲料中长期添加免疫多糖、维生素制剂等,增强虾体抗病力。

  4、白斑综合性红体

  主要是虾体疾病长期得不到改善,对虾体质虚弱,因此表现出红体病特征。其症状类似于应激性红体病,在对虾体内分离不到桃拉病毒,外界没有刺激并且水质条件良好,但红体病症状依然存在。前期出现白斑病,几天后伴发红体病症状,发病后期虾体皮下、甲壳及附肢都出现白色斑点或甲壳软化头胸甲易剥离、壳与真皮分离、外壳呈现深红色、肝胰腺发白肿大等现象。在对虾养殖的各个时期都有可能暴发,持续时间长,死亡率高,2天~7天可使虾池全军覆没。

  防治措施:(1)对塘底进行彻底的清淤消毒。(2)放苗前应用5毫克/升聚维酮碘液浸泡10分钟。(3)如发现白斑病症,可用0.1%聚维酮碘粉(10%含量)、和Ve添加于饲料中投喂,同时全池泼洒聚维酮碘溶液,使池水中浓度达到0.5毫克~1.0毫克。

  三、综合预防措施

  1、放苗前应彻底清淤,严格消毒,淤泥要运到远离虾塘的地方;用生石灰每亩120-150千克或漂白粉(含有效氯25%以上)每亩25千克消毒虾塘。或每隔15天泼洒二溴海因0.2~0.3克/立方米,3天后投放光合细菌、枯草杆菌等活菌制剂,保持水质清洁。

  2、适量放养,科学投饵,注意观察,精心管理。

  3、进入高温季节前应提高池塘水位,暴雨前后投放水质保护剂和消毒剂,以稳定水质,减少对虾应激反应。

  4、在下雨季节或池水呈酸性的虾塘,在7-10天内泼洒生石灰一次,每亩5-15千克。

  5、流行病季节定期(每月2~3次)适量泼洒消毒剂。

  6、全池泼洒合理浓度的二氯异氰尿酸钠,之后隔三天施放沸石粉每亩40~50千克,再施放光合细菌。

  7、定期投喂药饵,如在饵料中添加0.3%EM菌(有益微生物菌)和0.3%生物制剂。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25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