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养殖成功后,资源库将开展针对性的选育。
近日,笔者来到广州市南沙区东涌镇,珠江流域水产种质资源库,去年引种保育的31种珍稀鱼类,目前已经在人工条件下养殖成功。
“这些鱼是去年11月引进的,现在已经适应了人工水质环境和人工投喂。”负责平时养殖管理工作的水产工程师杨胜介绍,这些鱼包括马口鱼、沙塘鳢、纹唇鱼、暗色唇鲮、越南隐鳍鲇等品种。
笔者在现场看到,占地2560平方米,拥有60个直径3米以上的圆形养殖池,搭配有两套大型工厂化循坏水过滤系统、增氧系统、加热系统以及可视化自动水质监测监控系统。
运用这些装置,可通过人工控制水质、水温等因素,让这些鱼处于最良好的生长环境,从广东各野外水域运来南沙,仍能保持旺盛的生长状态。据技术人员介绍,珠江流域水产种质资源库的主要功能是对广东各水域的珍稀、优质种质资源进行收集、保育、鉴定和开发利用,在保种育种的同时,对具有经济价值的品种进行人工繁育和规模化育苗研究。
现在,各养殖池里面的鱼小的已至一指,大的超过1斤,当有人靠近时迅速逃离,充满活力。杨胜表示,鱼儿都是从珠江流域各地的野外江河湖泊水域采集,刚拿来时还是小苗,经过3个多月的精心饲养,目前生长状况良好,已完全适应了新的人工环境和人工饲料投喂。这也标志着,这些以前只能在野外生存的资源品种,已经获得人工驯养成功的阶段性成果。
广东地处亚热带地区,气候温和,生物资源丰富,孕育了大量水产种质资源品种。但随着捕捞过度和环境污染,许多品种面临着种质退化,资源量减少,甚至濒危灭绝的局面。比如班(西江钳)市场售价每斤可以达到上百元,刺鳅也能卖到一两百元一斤,越鲇也是近80元/斤。
“种质资源库的建设,有助于壮大野外优质种质资源,保持生物多样性。同时,通过人工繁育形成经济鱼类种群后,投入生产,还能不断满足人民对优质水产品的需求。”广东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专职副书记刘胜敏在参观资源库时提出,人工育种的实现,不仅能通过人工放流的方式补充野外濒危的种质资源,还能够让更多的优质水产品进入市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同时为开发出更高端的预制菜提供充足原材料,实现生态环保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据了解,资源库接下来将进一步针对不同品种的习性,针对性地开展人工驯化方面的工作。通过对基因选育编辑研究,选择出优势基因,再不断进行保种、选育和试验,研发人工大规模种苗繁育技术,开发利用好这些珍贵的品种资源。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963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