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辽天阔,水波粼粼,一望无垠的苇絮随风摇曳,一阵阵鸟群不时掠过天际。
最完整、最广阔、最年轻,位于山东东营的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片15.3万公顷土地创下了我国暖温带湿地生态系统三个“最”。
东营如何扛牢入海口责任,做好大江大河三角洲生态保护治理?
湿地成鸟类家园
“看,那是这里的主人东方白鹳!”刚进入观鸟通道,讲解员王彩虹兴奋地手指远处高压线杆间的横梁。
“东方白鹳不是要到南方越冬吗?”
“它属于迁徙鸟,但随着湿地环境越来越好,许多东方白鹳从候鸟变成了留鸟。”来保护区管委会才一年多,这位90后讲解员俨然是一位“鸟专家”。
为何称它是这片湿地的主人?“已经有1954只了。”王彩虹说,这些年保护区东方白鹳的繁殖种群连年增长,被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授予“中国东方白鹳之乡”称号。
生态好不好,鸟儿说了算。越来越多东方白鹳选择在这里“安家落户”,恰是保护区生态持续向好的证明。
10多天前,鸟类观测站专业观鸟望远镜里,4只淡粉色的火烈鸟在水中觅食。这是保护区内观测到这种世界濒危鸟类数量最多的一次。
眼下,保护区内观测鸟类由1990年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368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由5种增加到12种,二级保护鸟类由27种增加到51种;38种鸟类数量超过全球总量的1%。保护区每年观测到的迁徙、越冬、繁殖的鸟类达600万只,几乎每个季节都有超过100万只鸟类在这里栖息,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保护修复齐头并进
一根伫立的水泥杆,顶部筑有巢穴,“那是保护区专门针对鹳类建造的人工招引巢,不锈钢碗状巢就是鸟儿的‘经济适用房’。”王彩虹说。
“上面都安装了摄像头,鸟儿破壳,出生,学飞,都有记录呢!”她爽朗一笑,保护区从2008年开始架巢引鹳,目前共竖有95杆,今年将再竖20杆。
行至一处湿地,随行的保护区科研中心副主任王安东手指离岸不远的小岛:“那个可不简单,有我们的专利。”
一眼望去,小岛长满芦苇,和普通小岛没啥两样。“那是黑嘴鸥的繁殖岛,总体是环形,中间区域呈凹形,类似火山口。”王安东点破其中奥秘。
黑嘴鸥有“湿地精灵”之称,对繁育环境要求很高。从2010年开始,保护区划定3200亩潮间带作为核心保护区域,实施黑嘴鸥繁殖保护工程。像这样的繁殖岛,保护区已建有65个,目前保护区内繁殖黑嘴鸥种群近8000只。
架人工巢,建繁殖岛……给鸟儿安一个家,东营市的动作远不止于此。
修筑引水渠、引水闸、连通闸、泄水闸,实施引水提水、湿地水系大连通、沉沙湿地、湿地小连通等工程,这几年东营市着力构建“河―陆―滩―海”水系连通体系,促进黄河与自然保护区的大循环和湿地内部小循环,湿地生态功能大为改善。
驱车来到潮间带,一个个围坝吸引了记者的注意。“那是互花米草治理项目。”王安东说,作为典型的外来入侵物种,互花米草快速扩张,破坏湿地生态系统,严重威胁生物多样性。
重在保护,要在治理。“像这样的生态修复项目,我们正在实施和计划实施的有9个,总投资6.5亿元。”保护区管委会党工委书记、主任苟宏水说。
从城市湿地到湿地城市
透过地标建筑“远望楼”的落地窗,芦苇似海,鸟群如云。
“过去可没这么好看。”苟宏水对保护区旧貌记忆犹新:大片的农田,大片的水产养殖,海面上东一艘西一艘乱捕乱捞的渔船,湿地名不副实。
从1993年颁布实施《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暂行办法》,到2014年编制完成《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详细规划(2014―2020)》,再到2017年山东省人大常委会通过《山东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条例》,东营依法管理保护区有了刚性约束。
在山东省批复同意自然保护区开展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的基础之上,今年东营市各市直部门移交自然保护区执法权49项、委托自然保护区执法权70项。“省市的大力支持,让我们挺直了腰杆呵护这片绿洲。”苟宏水说。
做好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与修复、水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生态补水等9个专项规划;整合优化黄河三角洲周边8处自然保护地,扎实推进黄河口国家公园建设……各项措施有序推进,为东营做好黄河三角洲湿地保护打下了坚实基础。
眼下,东营开展湿地城市建设三年行动,推进11条水系贯通工程,重点对广利河、溢洪河、东营河及内水系环境实施综合治理,做好“水文章”。5个湿地特色片区、9条湿地特色景观带,串联起城区的大片湿地、水系、湖泊、水库。
“我们以保护黄河三角洲湿地作为重中之重,算好生态账,正积极探索一条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路。”东营市委书记李宽端说,“东营地处黄河下游,工作要力争上游!”
(人民日报记者 徐锦庚 侯琳良)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943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