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邓青春 朱悦琳)近日,忠县磨子土家族乡石梯村八组,池塘里波光粼粼,一群群泥鳅在水中嬉戏。站在池塘边喂食的是鱼塘负责人余建军。
余建军在观察水温变化情况。通讯员 邓青春 摄
余建军今年34岁,是忠县磨子土家族乡白河村三组人。他退伍后在家乡开过车,到福建打过工。2009年回到家乡,与妻子一起在重庆海螺水泥有限责任公司打工。由于一个上夜班,一个上白班,无暇顾及两个孩子,夫妻俩一直想辞职创业。
2017年4月,余建军与同事一起聊天,无意中聊到养殖泥鳅能赚钱,便萌生了养殖泥鳅创业的想法。
说干就干。2017年5月,余建军了解到长寿一家生态农业公司的泥鳅养殖基地发展得好,便前往考察学习。“泥鳅的味道好,营养和药用价值高,市场前景看好。最重要的是投资少、风险小。”余建军说。
为了掌握泥鳅养殖技术,余建军不仅到长寿考察学习,还前往江津、荣昌、大足等地的生态养殖基地,蹲点近两个月,学习开挖鱼塘、孵化泥鳅、日常管理等技术。
2017年6月,余建军以每亩土地流转金500元的价格,在石梯村八组流转土地40亩,开始创业。他雇来两台挖掘机,仅用10多天就整出11口鱼塘。当年9月,他从江津一家泥鳅养殖公司购买60万尾泥鳅苗投放进鱼塘。
“鱼塘的水引自自然水源,水质好、无污染,十分适合泥鳅养殖。”余建军说,泥鳅苗投放前,必须用生石灰给鱼塘消毒,水温应保持在15℃以上。鱼塘上方盖着的防护网,是为了防止鸟类偷吃泥鳅。夏季高温天气,要重点观察水温的变化情况,让泥鳅呼吸到足够的氧气。
1年后,余建军投放的第一批60万尾泥鳅苗,因养殖技术不成熟、水温控制不好,于今年5月死去8万尾,他仅收入5万元。
痛定思痛后,余建军坚持上网学习,很快掌握泥鳅养殖技术。“鱼塘里现有泥鳅100万尾。”余建军说,主要靠网络平台销往重庆主城,客户自己上门拉货,一手交货一手付钱。泥鳅市场价一般为每公斤16.6元,到年底因需求量大,每公斤可达24元,今年预计可实现收入30万元。
下一步,余建军将以他的泥鳅养殖基地为核心,成立一个泥鳅养殖合作社,以“合作社+基地+养殖户”的模式,发展“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带动更多村民通过特色养殖实现增收致富。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1389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