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遵义市播州区发展生态养鱼促进农民致富
阳春三月,春意融融。泛舟行进乌江之上,赏悦百里画廊,感受碧水蓝天,一江清水向东流。
为保护好乌江流域的水质,从2016年起,遵义市播州区对乌江干流开展“水中”污染整治,全面拆除乌江流域网箱养鱼,保护乌江流域生态环境。
近年来,遵义市播州区多措并举帮助渔民上岸转产,积极探索发展新路,妥善处理好流域内网箱养殖户的生计,真正实现渔民上岸稳定就业。
随着网箱养殖被取缔,播州区乌江镇退捕渔民王长一家告别了网箱养鱼,退出了几十载的“水上漂”生活,开启了人生新的转折。“我家几代人都是以打鱼为生,因为长年捕鱼,没有机会下船读书,所以我识字不多。但是政府没有嫌弃我们,为我们的转型出谋划策,现在我开了一家水产门店,生活富足。”王长说。
乌江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我们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制定的“四新一高”发展思路,积极探索“生态渔业+”模式,事实证明了“搬得走、住得下、稳得住、富起来”策略,只有经济提高了,渔民上岸定居才能安心、才能舒心。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为解决好“渔民上岸”后的生计问题,播州区先后投入扶持资金3000万元,采取“政府主导、公司运作、移民参与”模式,在乌江镇实施流水养鱼产业扶持项目,该项目采用低碳池塘循环节水养鱼、陆基工业化内循环养殖、内循环微流水养殖、稻田综合种养、池塘生态养鱼等多种养鱼方式,带动附近农家乐和乡村民宿迅速发展,新增就业岗位100余个,年均利润达300余万元,顺利实现了库区移民转岸生产。
现如今,播州区乌江镇越来越多退捕渔民开启了“智慧养殖”模式,“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渔民转型蔚然成风,何H松就是其中之一。何H松曾从事渔业批发行业20多年,见证了乌江水质的变化。随着网箱养殖被取缔,在政策扶持下,他转行引进“智慧养殖”。走进何H松的高效循环流水养殖基地,一幢幢标准厂房整齐排列,一个个户外圆形养殖水池碧波荡漾,工人随手撒下一瓢鱼粮,水面瞬间开了花,鱼儿争相跃出水面抢食。“作为播州区首个自动化高效循环流水养鱼基地,该项目以生态养鱼新模式,带动乡村振兴发展。”何H松说。
何H松介绍,基地现在占地30多亩,有8条集约化高效内循环养殖槽,每个养殖槽面积110平方米,可以放养鱼苗3万尾,可以实现年产量15万公斤,产值400多万元。
随着播州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小康升级行动的推进,注重保持独特的乡愁特色,以做大做强“播州乌江鱼”品牌为目的,结合乌江豆腐、遵义辣椒发展成独特的鱼餐饮文化,让生态渔业与休闲旅游文化融合发展,以品牌促发展,以产业带农户,形成养殖、垂钓、餐饮、水族观赏、渔事体验、科普教育等多种休闲业态,推动乡村旅游日益繁荣,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每年休闲渔业产值近亿元。
不仅如此,播州区为扎实解决渔民上岸后的生计问题,充分结合本地生态环境资源优势,积极引导上岸群众发展生态畜牧、旅游等特色农业,让渔民实现转产转业发展,确保渔民上岸后能就业,能发展,能增收。
与此同时,播州区按照“全域无网箱、全域生态鱼”的湖库生态养殖发展模式,通过科学合理布局渔业产业,用足用好用活生态渔业扶持政策,逐步形成“放牧式”生态鱼场,有效改良水质,促进生态渔业健康发展。
播州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区内有大中型水库5座、小型水库92座,总库容达93.86亿m3,水资源较为丰富,生态渔业发展前景可期,可实现“一水多用、多方共赢”,扎实推进水域资源共享、共用、共建、共治。
据悉,播州区围绕“四新一高”发展生态渔业,坚决落实长江“十年禁渔”的工作要求,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资源,抢抓生态渔业产业市场缺口,积极探索生态渔业发展新模式,培育新品种、推广新技术、逐步形成新业态,保证产品生态、养殖尾水生态的“双生态”模式,形成以点带面,强品牌、带农户,确保生态渔业实现高效益、高品质和高产量均衡发展。2021年全区水产品总产量1.6万吨,渔业产值5.5亿元。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987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