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游水族-淡水观赏鳌虾、水族观赏宠物小龙虾饲养、繁殖经验!

特别提醒:本站诚邀鳌虾爱好者投稿或成为本站写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水产快讯 » 水环境因子的变化与调控之溶解氧调节

水环境因子的变化与调控之溶解氧调节

作者:尘风发布:2022-04-11 21:59:28阅读:737次

溶解氧是重要的水质因子之一,与水的化学状态有关。

溶解氧不仅直接影响对正常的生理活动、食欲和消化吸收能力,还会影响水中好气性细菌的生长繁殖

在缺氧情况下,好气性细菌的繁殖受到抑制,从而导致水中的有机物为厌氧性细菌所分解,生成大量危害对虾的有毒物质(例如H2S、CH4、NH3)和有机酸,使水质恶化。

而充足的溶解氧可以加速水中含氮化合物的氧化分解作用,使有害的氨氮、亚硝酸氮转化为硝酸氮等,并为浮游藻类所吸收利用;溶解氧含量对氨氮的影响较明显,水中溶解氧量减少,氨氮含量就会升高。

水中的溶解氧主要来自:

①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池塘中浮游植物白天产氧量约占全部氧气总补给量的90%;

②空气中的氧气溶解于水中,约占7%;

换水带入氧气;

④增氧机启动增加水与空气接触面。因此,保持养殖水体适宜的浮游藻类植物数量、有效光照条件和水体流动性是水中溶解氧来源的有效保障。

而溶解氧的消耗主要有两个方面:

①夜间虾池内对虾及其他动物、植物、微生物的呼吸消耗,夜间浮游植物耗氧量占水中氧气总消耗量的40%~50%;

②水中、底泥中的有机物氧化分解消耗大量氧气,池底淤泥中有机质的分解也要消耗氧气,约占总消耗量的35%。

因此,虾池水中溶解氧量的日变化较大。

白天浮游植物光合作用可使溶解氧量有时高达10mg/L以上,下午3~4点达到最高值;夜间则因浮游生物的呼吸作用而使得溶解氧量大幅下降,在黎明前有时降至1mg/L左右。

当溶解氧量低于一定程度时,对虾就会浮头,继续下降虾便会死亡。

对虾的耗氧量随水温、盐度、个体大小及活动状况而变化,在正常情况下,随体重的增长、活动的增强及水温的上升而增加。

如日本囊对虾在水温25℃、溶解氧量1.67mg/L时无危险,27℃时,溶解氧量1.6~2.0mg/L便会死亡,30℃时,溶解氧量1.84mg/L会导致30%的虾死亡。

对虾养殖池水的溶解氧量最好能经常保持在5mg/L以上,不低于3.5mg/L。

浮头是虾池严重缺氧的表现。在正常情况下,对虾多匍匐在池底或近底游动觅食,游泳快速而平稳,且有明显的方向性,反应灵敏,稍受惊吓便迅速弹跳。

若虾群分散游动、方向不定,游泳缓而无力,时而眼睛、触角露出水面,吸取表层水的氧气,受到刺激也不弹跳,甚至匍匐池边浅水处。

这些现象说明对虾已浮头。

浮头时虾的眼睛和触角露出水面说明浮头较严重,反之则较轻;白天浮头较严重,黎明前浮头则相对较轻;惊吓后浮头对虾立即下沉则较轻,对惊吓反应迟钝并仍浮于水面则较严重。

浮头多在黎明前出现,日出之后基本恢复正常,若在夜间出现或白天继续浮头,则说明虾池缺氧已相当严重。

对虾可能出现浮头的状况是:

①&nbsp天气闷热,池水平静,无风或大风风止之后的晚上;

②&nbsp浮游植物过度繁殖(透明度在20cm以下),水色过浓;

③&nbsp水色异常或突然变清;

④&nbsp水质腐败,池底黑区扩大,有臭味溢出,傍晚时分虾池边蚊虫多;

⑤&nbsp虾群行为反常,少数对虾白天在水面散乱游动;

⑥&nbsp混养鱼的池中鱼浮头,糠虾、白虾浮头,螺类爬出水面。

预防浮头主要是平时要加强管理,每日凌晨和日落前测定溶解氧量,合理投饵,改善水中微生物结构,改善水中浮游生物的群落,改善水质和底质环境等。

如果浮头已经出现,应立即采取增氧措施,如冲水、喷水、启动增氧机或施用增氧剂[过氧化钙(CaO2)、高锰酸钾、过氧化氢等],但要保护池底,切勿搅起池底污泥。浮头时暂停投饵,浮头解救后,也应适当减少投饵量。

溶解氧测定可采用化学滴定法或便携式溶氧测定仪,每天在黎明时和下午各测一次。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95935.html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