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1 福建大头蛙 雄性(王聿凡 摄)
福建大头蛙 Limnonectes fujianensis 是由叶昌媛和费梁 (1994) 依据福建标本订立的新种,隶属叉舌蛙科 Dicroglossidae、大头蛙属 Limnonectes。分布于浙江、福建、江西、湖南海拔 600 ~ 1000 m的山区,而许竟成等 (2007) 认为浙江居群、福建居群聚为一类,与其它居群的外部形态有一定差异。笔者近日在浙江丽水龙泉、庆元等地山区观察多个种群十余日,根据观察结果整理成文,如有错漏敬请指正。
福建大头蛙繁殖生境较为特殊,多发现于溪流旁山路边的排水沟,沟内水深 8 ~ 15 cm,水流缓慢但不静止,底部由石头或泥沙构成,有较厚的落叶堆积。同生境内仅发现小弧斑姬蛙繁殖,周围偶见斑腿泛树蛙和大树蛙栖息,但未见其蝌蚪。成蛙躲藏在水沟边草丛或枯木下,受到惊吓快速跳入水中并钻进底部泥沙,许久不见有动静便从泥沙中露出眼睛观察。
夜间雄性大头蛙蹲坐在浅水中,露出头部发出沉闷的连续 7 ~ 8 声一组“咕咕咕咕……”叫声,鼓起喉部产生共鸣震起层层水波。鼓起喉部?
没错,原始描述中,这家伙没有声囊,笔者解剖3只雄性标本后也确定了此结论,但是没声囊并不影响鸣叫!水沟的面积不大,适合养育蝌蚪的地方更是不多,雄蛙为了更多的交配权会争夺有利位置。
若两雄蛙均想占据此地,一场有趣的比试就拉开了:两蛙之间先保持一定距离相互鸣叫,你鸣一声我鸣一声,如果没有一方退让便会慢慢拉近距离直到能看到对方;如果体型差距较大,弱小的一方往往主动退让;若体型不相上下,气氛便会充满了火药味€€€€两蛙张开大嘴互相咬住厮打,一般一回合就会分出胜负,偶尔也有多次厮打才分出胜负的。雄性下颌前端长有发达的齿状牙板,是打斗中主要的武器。
图-2 雄性福建大头蛙鸣叫时鼓起喉部皮肤并震荡起水波(王聿凡 摄)
图-3 雄性福建大头蛙鸣叫时鼓起喉部皮肤并震荡起水波(王聿凡 摄)
图-4 打斗中的两只雄蛙(王聿凡 摄)
图-5 雄性福建大头蛙标本下颌发达的齿状牙板(王聿凡 摄)
福建大头蛙雄性体型大于雌性,抱对时,雄性用前肢紧扣雌性腋下,前肢第一指基部具有灰色婚垫,辅助抱紧雌蛙。原以为像大多数蛙一样,雄蛙们若遇到待产卵的雌蛙就会大打出手,争相抱对、互相踢踹,然而这些情况并没有发生在福建大头蛙的行为里。
观察中发现,福建大头蛙虽然在争夺地盘时打得你死我活,但抱对后却很有绅士风度,竟然会讲究先来后到,只要有一只雄蛙成功抱对,其他雄蛙便不再争夺雌蛙,而是继续守着水潭鸣叫吸引其他雌蛙。
图-6 大战看似一触即发,然而并没有(王聿凡 摄)
一个有利的位置和强壮的体型显然可以赢得更多的交配机会,但是总有一些狡猾的机会主义者。小个子的年轻雄蛙不会招摇地大声鸣叫,也不会自不量力地与那些大块头发生正面冲突,而是安安静静蹲在一边,把自己“伪装”成一只不产卵的雌蛙(雄蛙只会抱即将产卵的雌蛙,产完卵后便分开),雄蛙并不会去驱赶这小个子,当真正的雌蛙过来时,这只“安能辨我是雄雌”的狡猾雄性伺机抱住雌蛙。
因为雄蛙的“绅士风度”,小个子雄性一旦成功抱对便是取得了交配权。
图-7 体型小的雄性福建大头蛙通过“计谋”同样能获得交配权(王聿凡 摄)
枕部显著而发达的隆起是雄性福建大头蛙的主要特征之一,其实这隆起是两块发达的肌肉,更强壮的体魄能在竞争中让后代继承更健康强壮的基因,从而有更多机会活下去,那么“弱小”的小个子福建大头蛙为什么也能获得繁殖的机会呢?
笔者认为,大体型个体能在生存和繁殖中占有相对优势,而小体型个体因为“有谋略”同样能不被淘汰,代表了 2 种不同的生存和繁殖策略,毕竟自然选择总是公平的,无论何种方式,能生存和繁殖下来的,都是强者。
最后,细心的朋友可能会注意到,许多福建大头蛙的枕部中间会有一块白色的伤疤,想了许久摸不着头脑。是否因为雄性之间的激烈打斗?
翻弄标本后否认了这结论,因为雄性福建大头蛙仅下颌前端具齿状牙板,无论如何也咬不到这么奇怪的位置,直到同行的朋友拍到一张照片,并在后面的观察中注意到了这个细节€€€€原来是蚊子的杰作!
图-8 雄性福建大头蛙枕部奇怪的白色伤疤(王聿凡 摄)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69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