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游水族-淡水观赏鳌虾、水族观赏宠物小龙虾饲养、繁殖经验!

特别提醒:本站诚邀鳌虾爱好者投稿或成为本站写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乌龟饲养 » 活化石+国宝,是我们不关心娃娃鱼,还是从来都只考虑自己

活化石+国宝,是我们不关心娃娃鱼,还是从来都只考虑自己

作者:尘风发布:2021-12-11 7:49:53阅读:2,650次

今天我们要聊一聊众多国宝中的一个,大鲵:

很遗憾,它的出场是这样的形式,但是不要太惊讶,因为这种原产自我国境内的世界第一大两栖类早就有了人工繁殖,说穿了其实是一种养殖业。投资兴建于浙江省和两广等地有着不少的娃娃鱼养殖场,成为了我国农业水产一项重要经济内容。

如果你打开百度百科“大鲵”条目,搜索翻到最后,它一定会介绍你一番食用功效,例如防治贫血、强壮体质、调养女性月经等,所以成为了经济价值很高的动物。大家繁殖娃娃鱼绝对不会因为看上了它们特殊的外貌,也不会是因为它们巨大得独一无二的体型,甚至更不会是因为它们野生种群的濒危。事实上我们看似家喻户晓的“娃娃鱼”这三个字,到底代表着怎样的一种动物,我看你去敲开几百户老百姓家的门,他们也未必能说出个所以然来。

大鲵(学名:Andrias davidianus)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娃娃鱼,其实并不是我们国家唯一特有的,事实上日本的大山椒鱼也是一种日本大鲵,它的学名是Andrias japonicus,可见是亲缘关系很近的同属的两个种类,下图就是日本大鲵:

要说到日本大鲵和中国大鲵的区别,除了体型以外,它们尾巴长短和身上疣子数量形态不同,日本大鲵成体体长在1.4-1.5m,已经很庞大了,可是我国的大鲵更厉害,能达到1.7m,因此我国的大鲵是世界上现存最大的两栖类。并且日本大鲵的疣子更多些,还是单粒的,中国大鲵的疣子相连,其实皮肤反倒更光滑些。

而它们都来自Cryptobranchidae家族,这是一个巨型蝾螈家族,被称之为隐鳃鲵的它们其实还有一个来自美洲的亲戚,虽然也是大蝾螈了,但相比日本山椒鱼和中国大鲵还是小了很多,体长不超过75公分的美洲大鲵:

它们的学名是Cryptobranchus alleganiensis,但老外给它们起了个有趣的名字,叫hellbender,意思是“来自地狱但一心想要回人间的动物”,妈呀这个名字酷毙了!可能是大蝾螈们巨大而奇特的外型实在太令人印象深刻了,下面是两只雄性美洲大鲵争夺领地时打架:

说回我们的大鲵和日本山椒鱼,别看它们一副笨重憨厚的样子,它们确实是名副其实的活化石,来自1.7亿年前侏罗纪时期就存在,人类在它们眼里可能连初生的婴儿都不是。确实,如果对考古有点兴趣的朋友会发现,远古时代也就是我们现在化石里的那些动物都是非常巨大的,不论是陆地上的象、虎、豹、牛、熊还是海里的鱼、天上的鸟,和当时生活的气候、气压、大气元素有着息息相关性。大鲵们能够经历地球变迁存活至今,确实配的上“活化石”三个字。

而活化石们如今的生存危机已经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它们生活在清澈的山区河流中,中国大鲵主要产自长江、黄河、珠江的支流中,理应在中西南部和南部广泛分布,例如江浙一带和两广,甚至河北、河南、四川、重庆等地,而日本山椒鱼则分布在九州等地。

如果要说大鲵的外观,可能大部分人会觉得是丑陋的,它们深色的皮肤上布满了小小的突起,带着不规则形状的黄色、褐色斑纹,两只小小的眼睛,滑溜溜的典型两栖类蝾螈模样的皮肤,粗壮的四肢,宽扁的嘴巴和一条长尾。怪不得,说它们来自地狱好像形容得还挺准确。

但事实上它们并非性格可怕的动物,大鲵们非常的温顺,遇到敌害刺激等会散发出类似山椒味道的分泌物,这也是“山椒鱼”得名的原因。而主要进食水生生物的它们也会利用身上的疣粒来探测水中动物经过时候的震动。我们来看看人工饲养下的大鲵们是如何进食的。

人工饲养一般喂食鱼、虾,一只亚成或成体的大鲵每次进食的量也不小,曾经在上海海洋馆做过志愿者的小编本人就亲历过工作人员喂食中国区展区大鲵,他们将切碎的大块鱼肉丢入大鲵头部位置的水域,感测到食物的大鲵会立刻张嘴一口吸入,那气势也令人印象深刻:

对,就像这样,这么大一只能吃不少:

这里喂食了一只掐头去尾的大虾:

它们独有的吸入式进食方式就很特别,和鱼类很像:

这里有个慢镜头可以看清它吸入的整个过程:

这场面让我想到了海里的蓝鲸和姥鲨,吞吸力量很大,猎物难逃魔口。而且像它们这种生物可是倚大欺小的,体型大的个体还会吃小的个体,同类都不放过呢。看,娃娃鱼的大嘴巴:

说到娃娃鱼这个名字也是来自于它们类似婴儿啼哭一般的叫声,就是在它们遇到紧迫危难时发出的叫声distress call,在腾讯上找到了一段网友自己录制的视频,一起听听看:

但其实你真的抓住娃娃鱼,它们还是非常生气的哈哈,这边有一对白人科考队在日本考察日本大鲵时候抓到了一条亚成的个体,水里逃得也是相当快,抓起来后那副样子简直和平时判若两人:

张开大口无论如何也要咬到你啊,就算你没什么牙,这气势也把我们吓到了好吗。所以说兔子急了要咬人,娃娃鱼急了也不是好欺负的,况且要是1米以上的个体那重量和力量没的说了,还是小心为宜。

这样看来大鲵们的视觉应该不怎么行,主要依靠嗅觉和触觉来生活,常年水中生活的它们可不是用鳃呼吸的,而是通过肺以及皮肤呼吸的两栖类模式。和火蝾螈类似,这类蝾螈从卵发育到蝌蚪一样的幼体,再进入长着外鳃的阶段,这些过程中都是在水中呼吸,接下来外鳃逐渐被吸收再发育到接近成体的模样转变为用肺呼吸,而即便这样大鲵也是不上岸的,它们在水中时常出来探口气就又隐没下去了。

体型巨大的娃娃鱼们虽然每次进食量很大,但进食频率不高,而且是非常耐饥饿的物种。只要有清澈的水并且温度适宜的情况下,它们的新陈代谢缓慢,可以不进食很久。而且娃娃鱼喜好低温阴凉,超过25度的环境温度它们就变得不好进食和活动了,超过30度那几乎要它们命,最舒服的温度是10-20度。

大鲵的繁殖方式比较有趣,是一种雄性主导的模式,它们在夏季寻找石滩或洞穴产卵,这件找房子的事儿是由雄性完成的,紧接着雌性进入产卵后,照顾卵这件事也是雄性接替完成的,堪称世纪好爸爸,感动了一把。这里有一些日本大鲵护卵资料图:这是中国大鲵的卵:

护卵的雄性也很有攻击性,靠近它的同类会被他拼命驱赶,毕竟其他人也是会对卵下手的,哎,这残酷的大自然。这里有一些人工繁殖下孵化后的大鲵幼体:

以及外鳃被吸收后的幼鲵和成体的体型、外观对比:

喂食幼体大鲵一般用小虾,小鱼等:

其实人工繁殖大鲵至今,可以说是人们很大程度上也算掌握了这门养殖技术,每年大鲵的产量也满足了市场作为菜肴等的需求,与此同时,在高产量的影响下还有幸有白化个体产生,一些比较惊艳的白化娃娃鱼的出现也提升了它们本身的价值:

还有全身白化的大鲵大个体,简直是一条肉乎乎粉敦敦的大白鲵:

这是日本动物园的白化变异日本大鲵个体:

而饲养大鲵的热潮也席卷到了欧美,因为这种来自东方的神奇物种深深引起了他们的注意,巨大的体型和笨重的模样在他们眼里不是可怕而是可爱。他们非常着迷中国文化中的阴阳八卦图,据说也是来自两条娃娃鱼相互缠绕的概念:

看来就连Brain都来过中国看过人工大鲵,怎么总觉得老外比我们更在乎我们自己的文化呢?随着我国陆续人工繁殖大鲵以及普及了娃娃鱼上餐桌这件事,它们可观的经济价值使得养殖场变多了,人工数量确实提高了很多,但是对野生种群可以说是毫无意义。因为真正影响到野生大鲵生存现状的无非还是环境保护原则以及江河湖海的人工开放和滥用、水污染等问题,我们总会片面地认为养殖出了越来越多的大鲵个体,它们就等于不会灭绝了,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野生物种和人工个体是完全两个概念,我们对大鲵的保护并没有多大程度上深入涉及到野生环境的维护和种群的保护,我国的大鲵放归和大鲵野保这块并不如经济生产大鲵作为肉用食物来的风风火火,据说野生数量逐年下降,大鲵的濒危程度并未得到改善。而由于大鲵性成熟时间较长,通常需要5-6年时间,所以很大一部分作为经济养殖大鲵种源的个体依旧是来自野生捕获。

可笑的是我国的大鲵个体进入日本野生山椒鱼的环境后因为能够杂交的缘故,还进一步危及到了日本大鲵基因的纯种性,被视为保护日本大鲵的阻碍之一,让日本人苦恼不已。它们杂交出的个体可能更庞大,但这并不能让人高兴,日本人为保护他们的世界第二大娃娃鱼做出的努力相比我们还多的多,来看看他们鼓励中小学生参与的日本大山椒鱼科普放归视频:

听说红烧娃娃鱼的味道鲜美,像上了一个档次的牛蛙肉,一边是被端上餐桌的国宝美食,一边是要失去家园的濒危,这令人矛盾而无奈不知该哭还是该笑,好在人工繁殖真的延续了物种个体,我们亲眼所见它们的后代越来越多,但我们也没能控制环境的丢失和破坏。被养殖成经济产物的娃娃鱼应该还是幸运的,因为幸好它们是好吃的,也不知道有多少不好吃也不好看的动物,连被圈养的命都不曾有就因此而走上绝路了,也应该有更多即便好吃也无法人工圈养起来的动物,默默地只能等待绝路的到来。

不要想了朋友们,没几个人家里有条件能养个1.5m以上的水中大物,当然不是要大家看了文章后都去买个两斤尝尝味道,但对于国宝的敬畏还是希望大家都留存于心中。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663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