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季节我们卖的是虾苗,3月上旬每斤虾苗能卖15块多,现在降到12块左右,单三月份我就卖了400多斤虾苗,赚了5000多块。”4月1日清晨,鸡鸣刚起,天蒙蒙亮,江西省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的龙虾养殖户习保根已穿着防水服,站在倒春寒冰凉刺骨的稻虾田里麻利地起虾笼,谈及辛勤养殖小龙虾带来的丰厚回报,他的笑容洋溢着发自内心的喜悦。
习保根是渝水区下村镇下住村委的一名建档立卡贫困户。今年33岁的他,父母均为残疾人,在他的成长记忆里,清贫困窘一直是生活的主调,好不容易熬到成年,他可以外出务工给家里赚取一份较为稳定的收入,2018年母亲突发脑溢血,让这位孝子不得不放下外出的行囊,琢磨如何在家“就业”。
镇村干部走访时得知他的想法后,结合对环境、市场、政策、产业布局等因素的综合考量,推荐他发展龙虾养殖产业。但习保根还是犹豫不决:“我一没有土地,二没有资金,三没有技术,养龙虾的投入可不小,我家的情况真的是一点损失都承担不起呀!”
“没有土地?村委帮你联系土地流转,连挖机都可以帮你请好;资金不足?帮扶干部手把手教你申请无息小额信贷,你的信用等级至少能贷到4万元;技术问题就更不用担心啦,镇扶贫办带你去技术成熟的龙虾养殖基地参观学习,镇农技站随时提供技术指导……”在镇村干部的支持鼓励下,习保根的龙虾养殖基地2018年10月开始动工,共挖掘了7口水塘,大的3亩多,小的1亩左右。2019年清明前,第一批虾苗就在这里安家落户了。
产业的投产阶段是一个学习探索的过程。幸运的习保根凭借着自己虚心好学、吃苦耐劳、踏实肯干等优秀品质,赢得了一位龙虾养殖行业前辈的认可,很快学到了全套的养虾技术。第一批龙虾收获后,爱钻研的他尝试扩大经营范围,在基地搭起养鸡棚,第一批购入800只刚出壳的鸡苗,养到约1斤大的半成品鸡时全部售出,第二批又增加到1300只鸡苗,其中350只成品鸡养到了春节前,以30元/斤的价格零售一空。习保根还放养了200多只土鸭,现在每天可以捡200多个鸭蛋。
创业的第一年,习保根投入了15万左右的成本,卖了2000斤小龙虾、1700余只半成品鸡和350只成品土鸡,赚到了近13万的收入。虽然银行卡上的余额变成了负数,但他的心里充满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养龙虾非常辛苦。卖虾的时候,不论寒暑,清早就要抹黑下水起虾笼,进笼的虾有大有小,挑拣费时费力,一般做完要到十点多。这两天天气冷,进笼的虾不多,前段时间气温高,一个笼就能有三四斤虾。自从开始养虾,我每天24小时守在塘边,晚上巡塘尤其马虎不得,这时候最容易发现池中是不是出现了敌害生物。”习保根一边给从人和乡专程来买虾苗的老顾客装筐,一边介绍自己的养虾经。他不怕吃苦,反而一直在给自己加压,期待汗水能换来更多的财富,早日取个合心意的媳妇进门,生两个胖娃娃,让父母能含饴弄孙,安享晚年。
乡村要发展振兴,农民要脱贫致富,产业是发动机,勤劳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燃料。无独有偶,下村镇高升村委苦溪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谢海中,今年也决定放弃福建的工作岗位,回乡创业。
谢海中的父亲已过世多年,身有残疾、健康状况一年不如一年的母亲,是他在外务工时放不下的牵挂。再加上,他去年刚成家,随时可能迎来夫妻俩的第一个孩子。今年春节回家后,他和妻子一起算了笔账:若像往年一样去福建打工,辛苦一年也只能存下不到2万元;而在家创业,不仅能照顾母亲,还能给孩子提供一个更稳定的成长环境。经过深思熟虑,谢海中下定决心要把家门口的养殖产业做出一番成绩来。
“这些年,多亏了国家的扶贫政策,镇里村里干部每月都上门好几次,家里有点什么事,村里扶贫信息员就打电话给我了。这次我刚提出来想在家里搞养殖,村委就介绍了一个养了几十年鸭子的老师傅给我。现在我的养鸭场已投放了1万只鸭苗,像点样子了。我媳妇也在下村工业基地一个做电池的工厂里找到了工作。”谢海中感激地说道。
绿树环绕、依湖而建的养鸭场里,谢海中看着像浅黄色绒球一样的幼鸭们挤挤攘攘地抢食嬉闹的画面,满怀信心地规划着自己的未来:“这批鸭6月份大概能长到6斤多,目前的收购价是5块5一斤,去掉合理损耗能有至少30万的销售收入。目前最大的问题是饲料和药品需要继续投入,我准备申请扶贫小额信贷把这个难关渡过去。等这批鸭子卖出资金回笼后,我的养鸭场才算真正步入良性产销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