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游水族-淡水观赏鳌虾、水族观赏宠物小龙虾饲养、繁殖经验!

特别提醒:本站诚邀鳌虾爱好者投稿或成为本站写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水产快讯 » 黄茂:一生和鱼打交道 让土著鱼保存下来繁衍下去

黄茂:一生和鱼打交道 让土著鱼保存下来繁衍下去

作者:尘风发布:2022-11-18 8:32:42阅读:849次

黄茂是一位水生生物专家,多年来,他在专业技术岗位上,发挥专长,不断研究水生生物调查和监测、稻鱼综合种养和土著鱼人工繁育技术及参与项目中的关键技术,取得诸多技术成果,为水产行业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黄茂:一生和鱼打交道 让土著鱼保存下来繁衍下去
黄茂在养殖池旁观察鱼苗生长情况

人物名片

黄茂:昆明市水产研究所工程师、副所长

●1995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

●2003年9月―2017年12月,担任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党支部书记,14年来,带领支部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所在支部多次被评为“优秀党支部”,个人多次被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

●2018年获昆明市人民政府授予昆明市劳动模范称号

农场“学霸”

村民有养殖方面的问题都来向他请教

黄茂出生在云南墨江,大学读的是上海水产学院养殖系淡水渔业专业。在那个大学生是“稀有物种”的年代,黄茂无疑是一个“学霸”。1983年毕业后,黄茂被分配到了云南省昆阳农场工作,从1985年起,他先后担任农场三中队副中队长、中队长,1995年改为大队后担任大队长。

在昆阳农场工作期间,黄茂一直从事淡水池塘养殖专业技术工作。在大学期间学到的专业理论知识,在上海开阔的眼界,并没有让他骄傲自满,相反,他依旧像以前一样,默默埋头苦干。他查阅大量资料,根据渔业生产经济的发展,不断探索新技术、新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专业技术知识,推动了周边农村渔业产业加快发展。很快,周围的村民都知道,农场里有个“鱼专家”,有什么养殖方面的问题,都喜欢跑来向他请教。

在他的努力下,农产因地制宜实施池塘和人工繁殖设施技术改造,改善池塘和人工繁殖基础设施条件。鱼的产量上去了,经济效益也增加了。

多面能手

参与研究的喷灌系统出国参展

黄茂养鱼有一套,种菜也难不到他。

1996年9月,黄茂因工作需要调入昆明市水产科学研究所工作,1996年―2002年负责昆阳优质出口蔬菜基地的管理和蔬菜种植技术研究工作。先后参与引进芥蓝、菜心、鹤斗白、甜脆豌豆、荷兰豆、甜玉米等20余种蔬菜新品种,并组织引进新品种的试种、示范和推广,参与制定基地年度蔬菜生产计划。

通过6年栽培实践,黄茂在实际工作中自学相关知识,熟练掌握了20余种蔬菜新品种的栽培技术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基地年生产优质出口蔬菜300―400吨,销售收入300万―400万元。

在此期间,黄茂以基地为载体,参与组织实施了“节水灌溉技术在出口蔬菜种植上的应用示范”“工厂化蔬菜育苗配套技术研究”科技计划项目。项目的技术成果――节水喷灌系统和自动控制温室系统,参加了科技部在巴基斯坦举办的中国星火计划产品展览会。

谈起这段“菜农”生涯中取得的成绩,黄茂有些不好意思:“这个喷灌系统其实不是什么重要的技术,是单位领导和同事对我的工作给予的一份鼓励和鞭策。”

2003年,水产研究所以阳宗海试验基地为载体,开展养殖新品种的引进驯养和繁殖研究。黄茂又被委以重任,负责热带观赏鱼繁育养殖基地建设,到2006年,该基地引进的星洲红罗非鱼繁育养殖达到一定规模,研究了10余种热带观赏鱼流水养殖的生活习性、生长特性、繁殖习性,较好地掌握了5种热带观赏鱼的繁育养殖技术。

2011年,黄茂主要从事水生生物资源调查与监测,湖泊、水库标志鱼放流跟踪调查、大型水库健康渔业养殖、滇池湿地水生生物多样性研究与保护等专业技术工作,并主持完成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以项目组主要成员参与完成昆明市科技计划项目5项及其他项目3项。

2011年至今,他在专业期刊先后发表论文7篇;获得实用新型专利授权6项;获得昆明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以项目组主要成员完成编制工程建设项目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评价报告2项,养殖水域滩涂规划5项,生态补偿实施方案2项,可行性研究报告1项;以项目组主要成员参与编制工程建设项目对水生生物的影响评价报告8项;参与编写出版专著1部。

鱼苗保姆

为培育池中的银白鱼创造舒适环境

5月27日中午12点,黄茂来到位于晋宁柴河水库旁的省级滇池高背鲫良种场培育池,他端起鱼食,走到池子旁,用一截废弃的硬塑料管,敲了敲池子旁的钢管,池子里的小鱼苗闻声而动,游了过来,欢快地享用午餐。

“每个培育池有大概600尾银白鱼,都是后备种鱼。我们现在正在训练它们,每天定时喂食,训练成功后,以后一到点它们就会自己过来吃食。”黄茂解释,每个培育池培育着各个生长阶段的银白鱼,不同阶段的鱼,吃的鱼食都不一样。“最小的鱼苗吃的是丰年虫,稍大一些吃的就是鱼食,但也不能直接喂,要软化后再投食。养鱼跟养孩子一样,多大的时候喂什么料,都有讲究。”

为了让小鱼苗有个舒适的生活环境,黄茂只要在昆明,每周都会到基地,亲自打捞漂浮在培育池上的杂物,随时关注气温、水温的变化。

“养在室外的鱼更要操心,经常会有鸟过来偷吃,一个俯冲下来,一叼一个准。有次把我们的鱼吃了一大半,把大家气得不行,就买了防鸟网挡在上面,但防鸟网又会遮挡阳光,所以守塘的工作人员并不轻松。”黄茂说,&nbsp“这些鱼长到15厘米左右,就可以放归滇池。今年放流的银白鱼预计达到五六万尾。”

持续研究

人工繁殖的银白鱼鱼苗在滇池放流

银白鱼从濒临绝迹到目前累计繁殖育苗30万尾,黄茂和他的团队在银白鱼人工繁殖技术研究中,经历可谓异常艰辛。

2013年,水产所研究员在一次常规滇池渔业资源调查中,在一堆红鳍原中发现了一条未见过的“白鱼”,经过鉴定后确认,这是已濒临绝迹的滇池土著鱼――银白鱼。在随后的鱼类调查中,大家发现,由于滇池内银白鱼资源量稀少,一段时间内再难看到它的踪影。在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的情况下,水产所主动拓展了工作范围,对银白鱼展开了持续的跟踪调查。

经过4年的努力,水产所科研人员摸清了滇池银白鱼的生活习性。2016年,市水产所牵头组建了昆明市滇池土著鱼保护研究科技创新团队,针对银白鱼开展保护性研究工作,系统地对银白鱼的生物学习性、人工繁殖技术和苗种培育技术开展研究。黄茂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其中。

2017年,黄茂等人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在野外找到7条野生银白鱼。利用这7条野生亲本开展人工驯养和人工繁殖,终于繁育出近3万尾水花鱼苗。

2019年12月17日,3500尾通过人工繁殖的银白鱼鱼苗在滇池外海成功放流,滇池里种群几近消失的银白鱼重新“回家”。

黄茂说,除了银白鱼外,目前团队也对滇池流域以及金沙江的土著鱼类进行了实验性的研究,如对中臀拟(湾丝)、白缘等鱼类的人工繁育进行科研攻关。

记者手记

让母亲湖中的鱼自在畅游

黄茂话不多,但做起事来果断、认真,他可以在养殖池旁立马解剖鱼,对鱼的生长情况、病症等做出判断,也可以耐心地在办公室写论文写上一天。

在接受采访时,黄茂一再表示,鱼类生物多样性恢复是一项艰巨而漫长的任务,每种土著鱼种质资源的保护及种群的恢复都需要很多年的工作累积才能完成,每一项成果后面都是科研人员默默的辛劳付出。“我一个人无法完成,都是团队所有人的付出。我们希望通过不断努力,能够让这些日渐稀少的鱼类保存下来,繁衍下去,让后辈还能看到它们,让我们的母亲湖中有更多的鱼类自在畅游,也希望我们的工作能对滇池及相关流域的生物多样性恢复做出实际贡献。”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140335.html

  •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