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述/于超  整理/李大杭
“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这句流传甚广的俗语,说的就是老北京小康人家四合院,都要在影壁后边放上鱼缸养金鱼,图个“年年有余”的吉利。
2005年,我从武警江西总队吉安支队退役,20岁出头,一时间没想好要干点什么。那时候,“锦鲤”这个词还没在网络上爆红,但开春养金鱼是老北京人的传统。那时,我家里有人在做观赏鱼生意,从养殖户那里收购鱼,再转卖给客户。有一天,我看着池子里那些五彩斑斓的鱼像精灵一样自由游弋,突然被迷住了,脑子里冒出个念头:“我也要养鱼,而且要比父辈养得更好、规模更大。”
从一个破水坑干起
我家在北京通州区西集镇于辛庄村,村角有个废弃的水坑。2006年初,我凑钱承包了这个水坑,开始养第一批鱼。观赏鱼挺“娇贵”的,培育养殖是个需要细心、耐心和毅力的技术活。养殖书我也看了不少,但纸上得来终觉浅,还是得下手去干。一年每个时段都有不同的工序要做,每个品种的鱼都有不同的生长周期和特性。
养鱼关键在水,每年6~10月,晚上12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我得起来两次查看水质,开增氧机,确保鱼儿“呼吸”顺畅。到了冬天那几个月,鱼开始休养生息,我还要不时在结冰的鱼塘凿出窟窿,检测、维持水质。这时不能开增氧机,因为鱼处在休眠期,消耗的是秋天积累的能量,开增氧机就会惊吓到鱼,导致它们“运动过量”,可能会致病致死。大概在2010年,我已经养了四塘鱼,也有了些经验,一时懈怠疏忽,水质变化产生连锁反应,鱼突然大批死亡,三塘鱼全折在里面。不说成本付诸东流,眼睁睁看着那么多生命没了,真是心疼!
跌跌撞撞了几年,从培育各类鱼苗,到根据鱼籽的成熟程度选药,按照比例配药,给鱼注射,人工授精、催产、孵化等,每一项我都成了行家里手。
成了“懂”锦鲤的人
2015年,我精心培育的一条锦鲤,品质好、比例协调。一位锦鲤爱好者特别喜欢,花了3万元买走了。其他的锦鲤,售价从一条几百元到几千元、上万元不等。
这些锦鲤确实是我下了功夫去培育的。这是个重复、繁琐的活儿,鱼的损耗量也比较大。我的养殖中心,20多条种鱼一年能产几千万枚鱼籽,孵化出大量鱼苗。6月,鱼苗长到一定程度,我们就要一只只去挑。这个初选过程会淘汰30%~40%的鱼苗。
到了7月,就该挑选精品鱼了,像“选美”一样。这个要看体形,选身材好的、整体匀称的,这样的锦鲤一般吃食好、抵抗力强。还要看色泽,如果有杂色、颜色浅,品质就不好。一个鱼塘要花20多天挑完,又淘汰掉30%~40%。
到最后能够留下来的锦鲤,只剩下10%―20%了,但这也不是一帆风顺能养起来的。锦鲤也会生病,感冒、肠炎、烂腮都常见。我要当医生给鱼打针,手滑不说,打针的地方在鱼鳍下面,扎进去多一分就伤到心脏,少一分,药液推不进去,又白费功夫。也是这么多年的操作,我练就了一扎就准的技术。
养适合老百姓的锦鲤
这两年,“锦鲤”一下子在网上火爆起来。我经常听说有的锦鲤一条卖出几十万、上百万甚至更高的价格。
说实话,天价鱼、高价鱼不适合咱老百姓。我内心觉得,观赏鱼应该属于平民百姓的,大家生活好了,都有养鱼赏鱼的需求,那就该提供既省钱又好养,还好看的鱼。所以我给自己定的是大众路线。除去锦鲤,草金鱼这类常见的品种我也养,一般70天左右就能出售了,价格很亲民,量走得也大。
就这么坚持下来,从最初小打小闹,赚一点钱、搞一点建设,滚动式一步步发展,现在,我有了8个鱼塘和10多个育苗池。就像我最初设想的,形成了观赏鱼孵化、养殖、销售、售后服务及室内外景观鱼池设计施工等完整的产业链,发展成为占地60亩的综合性观赏鱼养殖中心。
15年来,靠养锦鲤,我成家立业,买了两套房子、两辆车,现在孩子也大了,日子平淡幸福。2020年8月,我报名参加了通州区退役军人创业创新大赛,获得了优胜奖。今后,我不仅要养好锦鲤,还要带着乡亲们一起致富。(出处:《中国退役军人》杂志)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1400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