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池塘升级改造之后,可以养殖高价值鱼,产值增加了十几倍。”
广东东沣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傅伟东告诉《海洋与渔业》记者,公司从2019年年底开始通过池塘方格化改造、清淤固基、建造进排水分离的排灌设施和养殖尾水处理设施,对新竞得的高明养殖基地进行生态化改造,改造后养殖效果明显,亩产达20万元/亩。
“渔二代”创新思维养水养鱼
佛山市南海水产养殖业发达,鱼塘面积超15万亩,鱼年产量近20万吨。2010年傅伟东大学毕业后,子承父业,入职父亲掌舵的佛山市新荣水产有限公司,并于2016年从父亲手中接棒成为掌舵人。
▲ 广东东沣渔业有限公司负责人傅伟东
养鱼先养水。在鱼塘中,鱼的粪便、饵料的残渣等都会产生氨氮,从而影响水质,也影响鱼的品质。大学四年的工科专业学习,让傅伟东学会用新的思维解决养殖遇到的问题。他探索出了“鱼菜共生”的模式。他先将水仙花引入鱼塘,但其根部在水中易腐烂,会影响水质;后又引入浮萍,发现浮萍虽吸附作用强,但清理麻烦;最终通过探索,他选定了水空心菜。绿油油的水空心菜不仅遮住炽热的骄阳,在水里还能吸附大量的霉菌、寄生虫与水中的氨氮营养物质,能较好地稳定水质,并因其生长根系连结在一起,清理方便。他将澳洲笋壳鱼作为公司新的主打养殖品种,该鱼是底层鱼,漂浮在水顶层的空心菜并不会影响其生存空间,这样的搭配可谓是“天作之合”。
▲ 利用空心菜净化水质
除了探索实践“鱼菜共生”生态养殖模式外,傅伟东还在其九江龙基地探索建设水产生态健康养殖小区。在养殖小区,预留一定的池塘面积,将养殖排放的水“养”起来,投入白鲢等滤食性鱼类,过滤水中微小的浮游生物、细菌、有机碎屑等,再将“养”好的水通过管道循环利用输入鱼塘养鱼,做到养殖用水不受外界水质影响,也不向外排放。傅伟东表示:“养殖用水改善后,鱼塘减少了鱼病的发生和鱼药使用,提高了塘鱼的质量。”
从业9年后,傅伟东发现,土地已经成为制约公司发展的最大因素。公司所在的南海水产养殖发达,鱼塘供不应求,规模化的连片鱼塘可遇不可求,且签约租期较短,租金高,扣除前期投入时间,有合约保障的盈利经营时间并不长。他渴望,寻找另一方规模化的连片农用地,扩大养殖规模,提高养殖场的产能和营收效益。
拓新发展 打造池塘标准化改造示范点
2019年11月,机会来了。佛山市高明区公共资源交易中心公开拍卖佛山市高明区荷城街道塘肚村西基i(鱼塘)土地,该地块512.97亩,租赁期限20年,交易底价为1000元/亩/年。经过仔细考察,傅伟东认为该鱼塘的规模、条件正符合自己的养殖要求,决定投资开发。最终,由佛山市新荣水产有限公司投资成立的广东东沣渔业有限公司,成功竞得该鱼塘。一拍下地块,傅伟东就决定要对养殖基地进行升级改造,将以往在南海基地采用过的生态养殖模式、尾水治理模式应用于高明基地。
机会不负有心人。2019年12月,佛山市农业农村局等七部门印发《〈佛山市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五年工作方案(2019―2023年)〉的通知》,《通知》明确将开展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示范点建设,各区按《佛山市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规范》和《池塘养殖尾水处理工艺》,建设1-2个市级水产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每个示范点池塘面积应不少于100亩。傅伟东获悉后,迅速研究示范点建设的要求,发现其要求正好符合自己对高明基地的改造思路,于是迅速申报并获批,成为示范点之一。
整个基地升级改造的费用约为6000元/亩,由于成功申报了示范点,最终佛山市财政补贴3000元/亩,相当于企业只需投入3000元/亩,大大节约了建设成本。
“三部曲”升级改造池塘
基地当时刚拍下来时,池塘大小不一,多为20-30亩/口,最大达到了40亩/口;池塘的深度也较浅,只有1米左右;道路狭窄,仅能供人走路通过,车辆出入不便。池塘升级改造第一步就是进行方格化改造,清淤固基,拓宽道路。改造后,所有的池塘面积都在5-9亩之间,大小适中;池塘挖深到3.5米,大大提高了池塘的养殖水体空间;主要道路拓宽至6-8米,车辆畅行毫无压力。
▲ 升级改造中的池塘
第二步是建造进排水分离的排灌设施。在养殖基地铺设两条水管,一条为直径300毫米的排水管,一条为直径200毫米的进水管,将两条水管埋入地里直接连接每个池塘,实现进排水分离。“基地的水源是从高明河内河引入,经管道处理后,循环使用。进排水分开,避免了交叉感染,使养殖水质更可控。“傅伟东表示,这样处理后,效率也更高了,如不安装该设施,养殖池塘进水只能从一个池塘过到另外一个池塘,上百亩的池塘约需十几天时间才能处理完进水,现在3~4天就能解决。
第三步是建造养殖尾水设施。东沣渔业特别规划出了总面积的10%(约50亩)的池塘用来建造尾水设施。记者在现场看到,基地设有尾水处理塘、过滤池和生物净化池。养殖尾水先通过排水管道集中到尾水处理塘进行沉淀,沉淀后的水再通过管道进入曝气池,曝气池底部安装有曝气头装置,并配备罗茨风机,通过曝气,增加水体中溶氧量,加快有机污染物氧化分解。生物净化池种植了水上通心菜,池内投入白链、花链等滤食性鱼类。除了添加芽孢杆菌等微生物制剂外,生物净化池不投放任何饵料,通过水上通心菜吸收利用水体中的氮磷物质,并利用滤食性鱼类去除水体中的藻类。由于基地内还建有1100平方高标准鲈鱼孵化车间,因此特别设置了2个生物净化池,其中一个池专门供水给孵化车间使用。“孵苗使用的水要求更高,因此在净化池停留的时间要更长,至少3天以上才能进入进水系统。”傅伟东表示,通过“三池两坝”尾水治理模式,基地实现了养殖尾水循环利用,绿色养殖。
▲ 生态净化池
▲ 孵苗用水要求更高
效率优产值高 改造效果明显
为了对养殖尾水进行实时监控,基地还特别安装了养殖尾水实时监测系统安装,对处理后的尾水进行监测,并建立了塘长制的运维管理制度。监测数据显示,悬浮物外河涌水是13mg/L,排放的尾水是41mg/L,处理后是10mg/L;总磷外河涌水是0.1mg/L,排放的尾水是0.36mg/L,处理后是0.11mg/L,均低于《淡水池塘养殖水排放要求》(SC/T 9101-2007)。
鱼塘升级改造,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产值也明显增加。“水处理后,苗种的存活率大大提升,从原来的80%~90%提升到95%~98%。” 傅伟东表示,改造后基地的水质更稳定品质更优更可控,既减少了动保产品等成本的投入,苗种的存活率也提高了;更关键地可以养殖像加州鲈、笋壳鱼这样的高值鱼类,其中笋壳渔亩产值达20万元/亩,加州鲈亩产值10-15万元/亩,远超以前养饵料鱼只有近万元/亩的产值。(出处:海洋与渔业杂志 记者:高晓霞)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1377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