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
持续开展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建设、全面推进40项重点改革任务;常态化落实“3个三分之二”制度;河(湖)长实现全覆盖;深入推进公众护水“绿水币”制度;跨省份开展杭黄流域生态合作……
今年以来,杭州“五水共治”(河长制)工作结出硕果:全市县级以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100%;跨行政区河流交接断面考核达标率和优于Ⅲ类比例均为100%;启动《杭州市淳安特别生态功能区条例》立法,编制实施农业、林业、生活和工业污染防治提升方案,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项目323个……
“以治水促发展,一年来,杭州以‘五项竞赛、十大行动’为主抓手,扎实推进‘污水零直排区’和‘美丽河湖’建设,持续深化河(湖)长制,推动我市治水工作始终在全省走在前、作示范。”市治水办(河长办)负责人表示,将努力做好“水”文章,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厚植生态文明之都特色优势,努力打造成为宜居城市建设的实践范例。
水生态环境持续优化
牢牢守好绿水青山。
2020年,是浙江五水共治“三五七”时间轴的第七年,是治水的决战之年、关键节点之年,杭州以“五项竞赛、十大行动”为载体推动全年治水工作深入实施,按3.0版建设“污水零直排区”、打造一批幸福河湖……努力争当“战疫情、促发展”的排头兵。在全市范围开展“五项竞赛、十大行动”,并设立“红黑榜”、排定“先后序”,营造了浓厚的“比学赶超”氛围,实实在在推动了治水工作。
一年以来,围绕水生态保护,除了开展“斩污清流”攻坚赛、河湖水质提升赛、城市黑臭水体排查等活动,不断巩固既有成果外,市治水办(河长办)从污染源头抓起,坚持把“污水零直排区”建设作为治污水的治本之策、“一号工程”来抓。
一方面,杭州在广大农村地区持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生态治理,截至目前,已建设万头以上生态美丽牧场4家,完成农药减量目标91.8吨,建设省级绿色防控示范区15个;另一方面,开展污水处理能力提升督查行动,严要求推进污水处理厂建设、污水清洁排放改造等,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8.8万吨/日。
值得一提的是,为了保障工作质效,市治水办(河长办)更常态化按照“3个三分之二”要求,即用2/3的人员、花2/3的时间、确保2/3的精力,在一线开展摸排、督查、指导、宣传,用脚步丈量水情。一年来,累计开展巡查(执法)共3159次,发现问题1199个,处理问题1188个;立案数量629处,办结数量652处。
水产业路径持续转化
绿水青山,逐渐转化成了金山银山。随着水生态环境的持续优化,老百姓在美丽河湖畔也吃上了“生态饭”。
余杭区运河街道是曾经的“黑鱼之乡”,在2015年全面禁养黑鱼后,取而代之的是千亩荷塘。这不仅让这个昔日充满恶臭的水域成为了网红打卡地,更带来了比养殖黑鱼更高的亩产值,咖啡馆、茶馆、图书馆、共享厨房等旅游设施更是在如火如荼建设当中。
享受到这种生态产业红利的,在杭州远不止这一家。以“建设幸福河、打造两张图”为目标,着力打造“重要窗口”的“美丽河湖”风景线,今年我市已全面完成23条“美丽河湖”共计422公里建设任务。在这一过程中,针对美丽河湖、乐水小镇、水美乡村、中小流域治理实行的清单化管理、特色化提升,为水产业路径转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拱墅区红旗河片区河道试点投放淡水珍珠蚌,探索“政府少投入、企业有盈利、水质能提升、产业可发展”的长效运行机制;富阳壶源溪龙鳞坝成为网红打卡地,高峰期两个月迎客50万人次,带动餐饮、民宿等业态发展;桐庐县充分融合全域旅游、现代农业、民宿经济、特色文化等元素,打造五水共治成果“治水先行・秀水先享”示范区,小源村这个昔日养猪“臭臭村”摇身一变成了水美民富景区村……
水治理格局持续深化
2020年8月7日,“杭绍共护一江水 共建共享幸福河”杭甬运河(西小江)“流域共治”行动正式启动,不仅为跨地市级的省级幸福河湖创建提供了新的示范,更为流域共治共保提供了宝贵的实践借鉴。这也是我市水治理格局持续深化的重要一环。
流域共治共保、全民共为共建、信息共通共用,水治理格局的深化,关键在一个“共”字。
今年以来,市治水办积极指导各地开展“流域共治”工作,跨省份开展杭黄流域生态合作,连地市推进与嘉兴、湖州、绍兴、金华的流域共治,融区县实施境内水域联控联治,协同改善全流域水环境质量。
截至目前,累计创建共治河道58条,开展“流域共治”相关活动42次;另一方面,以推进公众护水“绿水币”为主要载体,结合人大代表监督治水、村级河长通App、四平台掌上基层App等多通融合,走好治水“群众路线”。目前公众护水“绿水币”系统注册用户13733人,用户平台使用活跃量70210次,问题处理率达99.99%。(本站编辑 祝婷兰摘编)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943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