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振彪自己亲自打理偌大的养殖场,亲自察看种苗的培育情况。
个头长的达33厘米,大的可以达到半斤……在珠海市金湾区平沙镇台创园基地的养殖塘,一排排、一箱箱,码得整齐、绿得发黑的斑节对虾正在出场。
“最近斑节对虾的价格一直在上涨,一斤涨超8元,我很看好这个品种。”常年来拿货的廖先生告诉记者,这种口味鲜美的虾种能够大量地走上市民的餐桌,也是近年来的事情。“原来市场上斑节对虾很弱势。”打破这种“弱势”的,是“水产二代”80后青年叶振彪。
从城市电商人到乡村水产人,从穿新潮服饰到一件短袖配拖鞋,叶振彪从高楼大厦走向田间地头,挽起裤脚到养殖场里,用实干推动水产种苗产业的发展,在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实现了自我价值。
接棒从摩登大楼到乡野虾田
在“中国对虾之都”湛江廉江,常常能看到大片的虾田,远远望去,碧波荡漾。
廉江是叶振彪的家乡,其父亲叶佳是那里最早一批接触养虾的工人,后来辗转来到珠海创业,创办了长丰水产种苗科技有限公司。
因为父亲,叶振彪从小时候开始便接触到虾苗。“最早的印象就是一桶桶的蛋白和豆浆。因为以前养殖技术比较落后,都是用蛋黄与黄豆粉搅拌而成的饲料作为对虾的食物来源,所以通常会剩下许多蛋白与豆浆。”叶振彪说,“后来也在父亲身边耳濡目染学习到一些孵化和养殖技术。”
虽然“泡”在虾苗场里长大,但叶振彪起初并没有选择水产种苗产业作为自己的事业。在广东海洋大学毕业后,他与朋友一起在珠海拱北做起了电商,从事服饰以及摩托车配件等外贸生意。
“那时候父亲很支持我,让我放心地在外面闯。”叶振彪回忆说,他在珠海创办了电商公司,每个月能有5万元的净利润收入。“当时还是有信心的,只可惜后来囤积的货物卖不出去,亏了50多万元。”
2008年,叶振彪回到家族公司,帮忙打理家里的种苗生意。从大城市回到虾塘旁,在他看来自己是“灰溜溜地回了家”,所以他也暗自定下了目标:要在水产种苗产业中做得比谁都好。
“这个行业很辛苦。”叶振彪对做虾苗场的体会就是没日没夜、365天都扑在上面。为了能尽快掌握水产种苗的技术性知识,当时作为业务员的叶振彪每天凌晨四五时起床到虾塘、鱼塘与养殖户对接业务。“每天几乎是日出而起,日落而回。”他怕台风等一切意外情况,会担心到睡不着觉。
他回忆,刚开始接触种苗时,不少养殖户凌晨五六时打电话过来拿苗,而他一般是电话24小时待机。
现在,对于虾、鱼的种类、生长环境、生殖特性,叶振彪都能娓娓道来。沉稳老练的他,处处散发着老水产人的气质。公司也开始走向现代化、正规化,业务开始分类管理,专业技术团队、销售人员达60多人。
发力科技赋能打破虾业“崇洋媚外”
“崇洋媚外”,这是许多南方水产人对旧时养虾行业打趣的说法。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南方沿海渔民由于技术不成熟、养殖成本过高、养殖成功率低等因素,抗拒养殖本土的斑节对虾,大多数人更青睐由国外引进的南美白对虾。
本土虾遭遇“水土不服”,让叶振彪深感震惊。为了能让斑节对虾重新焕发市场活力,叶振彪所在的珠海长丰水产种苗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合作,通过从一代又一代的斑节对虾中挑选那些生长快、抗病力强的虾苗进行培养,最终培育出长速、抗逆力、成活率等指标均提升20%以上的斑节对虾虾苗“南海1号”“南海2号”,使斑节对虾养殖成本大幅下降。该项研究也荣获2016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现在,“南海1号”和“南海2号”已推广销售超过60亿尾两种虾苗,帮助养殖户解决养殖病害,养成品流通销售等难题,帮助养殖户增收增产超10亿元。
“种苗是水产行业的‘芯片’,我对此深信不疑。”叶振彪说,目前公司也正在尝试利用科研技术,繁殖优质的黄鳍鲷、海鲈种苗,“这其中的投入是不计成本,上不封顶的。”
“用科技为产业赋能,我想这是我们这代水产人与前辈们最大的不同。”叶振彪介绍,在公司运营的理念中,他将科技作为水产种苗产业发展的关键词,通过与研究所、高校、科技企业合作,为水产产业注入新的活力。
在长丰水产种苗科技有限公司金湾区的养殖基地中,处处能看到科技的元素,不仅有水温监测仪,还有风向监测站、充氧机、吸污泵、推水设备。
对于未来产品的发展,叶振彪还是紧抓科技手段。他向记者透露,现在企业正在与南海水产研究所开发“南海3号”斑节对虾品种,充分结合“南海1号”和“南海2号”特性的同时,达到耐低盐的特性,进一步降低斑节对虾的养殖要求。
打通从实验室向产业化迈进“最后一公里”的同时,如何打造水产的产业链,是叶振彪这一段时间一直在思考的问题。“未来公司不仅要做水产种苗养殖,还要做水产的成品销售,形成水产行业全产业链发展。”
来源:南方日报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743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