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游水族-淡水观赏鳌虾、水族观赏宠物小龙虾饲养、繁殖经验!

特别提醒:本站诚邀鳌虾爱好者投稿或成为本站写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乌龟饲养 » 山蝰属(Daboia)简明介绍!

山蝰属(Daboia)简明介绍!

作者:尘风发布:2021-12-11 17:22:35阅读:11,922次

说起山蝰属,国内可能会有部分人觉得比较陌生,但是若说起鲁塞尔蝰蛇或者是圆斑蝰,那想必就大名鼎鼎了

 

山蝰属(Daboia)是蛇亚目蝰蛇科蝰亚科下的一个单型属,类似的还有眼镜王蛇属也是单型属,该属下只有山蝰(Daboia russelii),该种广布于整个印度次大陆以及东亚和东南亚地区,该种也是亚州境内最出名的毒蛇之一,更是印度四大毒蛇之一以及台湾六大毒蛇之一,该种在印度地区造成的蛇伤死亡事件一直高居不下;山蝰的拉丁文名(D. russelii)来自首先记录该种的爬虫学军柏德烈.罗素(Patrick Russell,1726-1805)博士,该属的学名(Daboia)则来自印地语,意指“潜伏者”,目前种下有两个亚种被确认

特征

 

山蝰的最大体长可达166公分,而分布于大陆的山蝰又大于海岛地区的山蝰,相对其他蝰蛇来说,山蝰幼体较为细小,学者迪马斯(Ditmars, 1937)曾撰写一份报告,明确给出一条“正常成年山蝰”的体型数据

 

身体总长:124cm

 

尾部长度:18cm

 

围长:15cm

 

头部宽度:5cm

 

头部长度:5cm

 

山蝰头部扁平呈三角状,与颈部有明显分野,鼻尖圆钝上翘,并且只有单片鼻鳞,鼻孔偏大,鼻鳞下缘接触鼻尖,鼻上鳞片呈半月形,将鼻鳞与鼻间鳞分开,其吻鳞的宽度与长度大抵相等

该种头顶布满零星细碎的不规则鳞片,眶上鳞单片且大片,形状狭隘,由6~9片小鳞横截开,该种眼睛较大,有黄色或者金色斑点,双眼外框各有10~15对眶鳞,另外山蝰共有10~12枚上唇鳞,当中第四到五片较为明显,有两对颏鳞,前对较大,颚骨上生有至少两枚、至多五六枚的尖牙,最前方的一对明显是使用频繁的,其他尖牙则属于后备使用,该种的尖牙平均长度在16mm

 

虽然比起其他种类的蝰蛇山蝰显得较为小只,该种依然被认为是粗壮型,躯体横截面也大致为管型,背鳞呈现明显的龙骨结构,约在27~33片,腹鳞为153~180片,具有单片肛鳞,山蝰尾部很短,约占总长度的14%,成对的尾下鳞约在41~68片,颜色则以深黄、棕褐色为底色,身上有三串纵向关联的圆环斑纹,这些圆点以白色为主,外围以黑线,背部的圆斑越有23~30块,大多连贯而生,也有自始至终保持分立的

 

地理分布

 

山蝰主要分布于巴基斯坦、印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尼泊尔、泰国、柬埔寨、中国南部(广西、广东、福建)、台湾以及印尼,其标准产地为印度,根据罗素(1796)的研究,准确来说是印度的乌木海岸

 

布朗(Brown, 1973)指出该种亦分布与越南、寮国、苏门答腊,迪马斯(Ditmars, 1937)也指出在苏门答腊曾发现过山蝰的痕迹,不过迄今对于山蝰在印尼地区的分布情况尚未清晰,该种分布的状态也十分极端,某些地区它们十分常见(譬如印度旁遮普西海岸以及山群、南印度地区、缅甸、孟加拉),另一些地区则十分罕见(如恒河流域以及阿萨姆邦)

下图是山蝰在印度次大陆地区的分布状况

栖息

 

该种并不限于单一地形出没,一般在多草及灌木的平缓地区十分常见,或者是矮树林和农田地区,而山区密林则很少有他们的分布,该种最常出现在平原、沿海低地以及丘陵地区,所处海拔也不会超越2300~3000m,该种不喜潮湿,另外由于人类聚居区易于滋生鼠类,这一点对山蝰造成了强烈吸引,令山蝰会出现在半城市化地区捕食,因此有些人群会暴露在山蝰的攻击之下,不过相较于眼镜蛇以及环蛇,该种并非属于相当接近人类聚居地的物种

 

生态行为

 

山蝰多在夜间出没,气温较低时也会在白天行动

 

成蛇行动较迟缓,一般身体会€€成一团,并且仰起身体前三分之一以示恐吓,该种在扑咬时会爆发巨大能量,甚至将对手抬离地面,徒手捕捉山蝰极其危险,该种身体格外强壮并且十分灵活,被挟持的时候也会死命挣扎,该种甚至在口腔闭合时亦可用毒牙刺穿下颌咬伤对手,一般该种的扑咬一发即收,不过也存在咬住便几秒不松口的情况

 

虽然该种并没有热感应颊窝,但是该种对温度仍然相当敏感,据此可以推断该种应该具有另一种热感应器官,目前对此仍处于探索中,据信该种鼻上气囊的神经末梢结果与其他蛇类的热能器官颇为类似

 

捕食

 

山蝰主要捕猎啮齿类动物,幼蛇则会在黄昏捕食小型蜥蜴类,甚至有同类相食的可能,当该种达到成年状态,鼠类便成了该种的主要食物,所以一般来说,人类聚居区附近也可以发现这种蛇的踪迹

 

繁殖

 

山蝰是卵胎生动物,一年中的任何时段都可以发现受孕的雌蛇,不过该种一般会在年初的几个月内进行交配,在怀孕约六个月后,每年的五月至十一月(尤以六七月)娩下幼蛇,山蝰较为多产,一胎能够诞下20~40条幼蛇,记录里最大的幼蛇可达650mm,初生时平均大小在21~26cm,怀孕的雌蛇一般都在100cm以上,该种两到三岁便可以达到性成熟进行生育,根据记录一条雌蛇诞下十一条幼蛇约需要4.5小时

 

饲养

 

该种相当易于饲养,所需不过一个饮水的小盘子,幼蛇主要进食小型鼠类以及蜥蜴,成年蛇类则会以鼠类为食,不过也有许多野生山蝰在被捕捉后拒绝进食,甚至可达五个月之久,山蝰本身具高度危险性,当饲主用手直接拾取山蝰的时候,它们会用下颚的勾牙咬击接触者的手指

 

图片来自某位可爱的网友,就是这个人让我编辑了这篇文章…………

 

毒性

 

成年山蝰的毒素分泌量幅度约由130至250毫克到150至150毫克乃至21至268毫克,在一项调查中显示,十三条幼蛇(平均长度为79公分)的平均毒素分泌量约有8至79毫克(中位数45毫克)

 

 

以老鼠为试验品的LD50测试中,山蝰毒素对老鼠的静脉注射LD50为0.08-0.31 μg/g,腹膜注射为0.40 μg/kg,皮下注射为4.75 mg/kg。山蝰的毒性主要由多种不同的毒素组成,当这些毒素分开被测试时,其毒性反应是偏向微弱的。而毒素的毒性亦会因应族群及所经历的时间而有所变化。

 

一般中毒后的征状主要由伤口疼痛开始,然后立即感受到肿胀。被咬伤中毒后出现流血亦是常见的征状,尤其在齿龈位置及分泌唾液时,更有机会出现血丝达20公钟之久,这是由于血压急降及心跳率减缓的原因所致;接着伤口所位处的肢体会出现起泡现象,表皮以至附近肌肉组织开始坏死,程度有时还可能相当严重。呕吐、脸部肿大等征状也会随机发生。 剧痛会维持二至四周,时间因应肌肉受破坏的程度而定。而在被咬后的两至三日内,不管是肢体还是躯干都会是伤口肿胀的高峰阶段。如果身体上出现肿胀达1至2个小时的话,这就属于严重的中毒迹象。肿大的伤口附近亦有机会因为红血球及血浆大量流失而出现血色褪去的现象。 当伤者在被咬后的十四天内不能接受有效救治的话,随着呼吸系统及心脏的破坏,与及出现败血症等情况,均会导致伤者死亡。

 

由于山蝰的毒素能有效地诱发血液栓塞现象,因此一些医疗所曾对山蝰毒进行过活体外实验,测试其对血液凝块的功效。这种测试在西方命名为“稀释山蝰毒素时间(Dilute Russell's viper venom time)”。实验证明,毒素中的凝结剂直接催动了X因子,将V因子及磷脂中的凝血素转化成凝血€€,稀释的毒素能于23至27秒间产生凝结作用,确实是颇为有效的凝血剂。 另外,在印度,有制作专门针对山蝰毒素的血清,以治疗被山蝰咬伤时的中毒现象。

 

另外附上一些咬伤后的图片,可能会引起强烈不适:

 

这么玩会不会吓着小孩子……

 

亚种

 

1.D. russelii (Shaw, 1797)山蝰 (印度罗素蝰) 分布:孟加拉国、巴基斯坦至斯里兰卡的印度次大陆地区

 

另外一部分来自西高止山脉:

 

2.D. siamensis(M.A. Smith, 1917) 圆斑蝰 泰国圆斑蝰 (东部罗素蝰) 分布:缅甸至泰国的中南半岛以及印尼、台湾、中国南部

 

另外,根据近年来的一些发现,山蝰亦有几个尚存争议的亚种:

 

€€ 1.D. siamensis. formosensis (Maki 1931 ) 发现于台湾

 

€€ 2.D. siamensis. limitis(Mertens 1927) 发现于印尼

 

以及一个来自科莫多岛的标本

 

以及一个来自林卡岛的标本

 

€€ 3.D. russelii . pulchella (Gray, 1842) 发现于斯里兰卡

 

€€ 4.D. russelii. nordicus (Deraniyagala 1945 ) 发现于北印度

 

另:对于山蝰的学名(D. russelii)尚持有争议,基于疑似手笔之误,( russelii)一词被质疑缺少一个“L”,因命名人罗素(Russell)先生名字实为“russelli”,故有人倾向使用“russellii”

 

另外,山蝰这个单型属日后可能会加入其它成员。学者奥贝斯特(Obst, 1983)认为“Macrovipera lebetina”、“巴勒斯坦山蝰(Vipera palaestinae)与及“Vipera xanthina”均应列入山蝰属中。学者格鲁姆布里奇(Groombridge, 1980, 1986)曾根据支序分类学,透过巴勒斯坦山蝰与山蝰的一些共同特征(如圆突的鼻端、头部斑纹结构等)将二者的关系建构起来。学者力克等人(Lenk et al., 2001)亦从分子证据指出山蝰属中不仅应包括巴勒斯坦山蝰,还应加入“Macrovipera mauritanica”及“Macrovipera deserti”。

 

嗯,以下是巴勒斯坦山蝰,我觉得比山蝰要好看

 

以及长得不那么好看的(Macrovipera mauritanica)

 

还有更丑的(Macrovipera deserti)

 

相似物种

一些爬虫学专家认为,由于山蝰生来拥有可怕的天赋及形象,是一种相当出色的蛇类,因而导致某些蛇类对€€的外貌作出模仿。当中糙鳞沙蚺(Gongylophis conicus)就是一个好例子,实际上€€本身并不是可怕的蛇类,然而却有着与山蝰相当近似的色彩及纹理,也许是一种倚靠模仿能力自卫的特色。

 

以下是糙鳞沙蚺(Gongylophis conicus)

说实话我觉得仿得真不怎么像啊……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690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