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游水族-淡水观赏鳌虾、水族观赏宠物小龙虾饲养、繁殖经验!

特别提醒:本站诚邀鳌虾爱好者投稿或成为本站写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乌龟饲养 » 一只鼋[yuán]的救助饲养经验及观察日记!

一只鼋[yuán]的救助饲养经验及观察日记!

作者:尘风发布:2021-12-11 16:24:13阅读:3,463次

鼋[yuán],学名:Pelochelys,是鳖科中的一属,特点是体型大,体重可达100公斤。该属共有3种,其中2种生活在新几内亚岛,另外一种生活在亚洲,由于过度捕杀,已经极度濒危,属于世界濒危保护动物(CITES附录Ⅱ级)和中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中文又名沙鳖、蓝团鱼等、癞头鼋。

鼋的濒危处境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1989年,它被列为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13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ver3.1€€-濒危(EN) 。

列入《华盛顿公约》(CITES )附录Ⅱ。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评估级别为极危(CR) 。

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等级:濒危

转眼就快2年了,这2年间我和鼋这一神奇物种的缘分越来越深,并且一直在为鼋的保护繁育努力着,我认识了很多前辈,很多同道中人,大家都有着共同的追求,为延续这一物种的生命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机缘巧合之下,我救助并暂养了一只受伤的鼋,经过一个多月的调养,目前已经痊愈,恢复了健康。鉴于网络上关于鼋的资料不是错误的询问和回答,就是误捕误食甚至贩卖,我决定在【rlyl的自然世界】留下自己的救助饲养经验以及观察日记,希望成为有用的基础资料,更希望大家能增强保护意识,避免连救助都无章可循的状况。

这是刚来时的样子,腐皮、白点、白眼、指甲磨伤畸形还有身上的咬伤,眼睛被腐皮覆盖,睁都睁不开,这种状态的其他小型鳖科动物或者更小一点的鼋是很难熬过来的,但这只鼋估计有三岁左右,体型略显消瘦,精神尚可。

入缸前做的消毒,因为鼋的背甲有很多凹槽和缝隙,所以药粉会进去,消毒一晚上后冲掉就行了。

这是第二天刚入缸时,它还有些扑腾,缸子是80 40 40的有点小,临时空出来的,因为是暂养,仔细观察了它的伤势,鼻孔也被腐皮堵住了,四肢也有白点,腹甲有咬伤和腐甲,先用东西遮光静养两天。

先来说下我养龟鳖的原则和思路吧,我奉行不同的物种用不同的方式饲养,一定要尊重原产地的环境,国产龟种比如草龟、小青我用绿水养很健康,但是东南亚的脆皮比如粗颈、孔雀、西瓜这些就一定要非常强大的过滤,因为本身远道而来对水质的适应性就较差,如果过滤不强大,像巴草花那样随手养,“曳尾于涂中”,那么问题就大了,轻则腐皮烂甲,重则衰弱拒食而亡。

对鳖科动物来说,水质问题尤其重要,因为鳖不像龟那样背甲有盾片,它们的背甲直接覆盖着柔软的皮肤,所以水质不慎而造成的腐皮白点是常有的事。绝大部分鳖是底栖动物,经常接触有菌的河底淤泥,因此它们的自愈能力是很强大的,但就算如此也需要提供强大的过滤,仿造出清澈的河水流过的环境才是正道。

接下来我用白点的角鳖和腐皮的北印度箱鳖作为例子来说明:

这是角鳖刚有白点时拍的,白点是由新放进鱼缸的星子鱼(所谓星子鱼就是亲亲鱼,鱼疗馆那种鱼)传染的,白点的病程会有个数和范围逐渐增多的过程,甚至由背甲长到腹甲,这些照片没有拍,后期角鳖背上的白点又多又大,控制水质的话白点会脱落,露出一个个溃疡面,溃疡面会由白色的肉芽组织长合,最后皮肤长合,脱皮,痊愈。

这是痊愈后的角鳖。

北印度箱鳖则是由于被星子鱼叮咬所致的腹甲下部的腐皮,所以建议大家不要随便在鱼缸里放陌生的鱼种,特别嘴比较欠的鱼,咬不动龟,但是鳖柔软的皮肤经不住叮咬,当时鳖腐皮的照片没拍,这是痊愈后的照片,也是在控制水质后治好的。

这是一开始用来饲养花草杂和小青的环境,非常绿的水,里面是单细胞藻类、草履虫和硝化细菌,所以自带处理杂质的作用,这种水只能用来养一些本土龟,不适合养东南亚龟更不适合养鳖科动物,热带鱼类也难以生存,慎用。

鳖科动物对阳光是有需求量的,但不如某些龟那样大,所以如果可以的话还是建议设置晒背的场所,因为紫外线有促进钙质吸收和杀菌的作用,皮肤的暂时干燥也有利于腐皮白点的恢复。这里的集装箱已经把绿水换成了加了药粉的干净水,暂时给角鳖和箱鳖晒背用的。

后来我在鱼缸里也加了一个亚克力晒台,用灯晒背,效果虽不如阳光,但也还可以。

鳖科动物对阳光是有需求量的,但不如某些龟那样大,所以如果可以的话还是建议设置晒背的场所,因为紫外线有促进钙质吸收和杀菌的作用,皮肤的暂时干燥也有利于腐皮白点的恢复。

话题回到鼋身上来,以上说的这些是为了说明水质清澈、过滤强大的作用和需要晒背这一条件,但是在实际饲养过程中,鼋极少被观察到上岸,究其原因,我认为可能是喜欢在清晨或者深夜气温下降时上岸晾干身体,而不爱阳光照射,这在青田保护区所著的相关文献中也有记载。加之这只鼋已经有30cm的背盘,不方便设置晒背场所,所以我并未设置,如果救助的是更小的鼋肯定会设置的。

周婷所著的《中国龟鳖分类原色图鉴》中也清楚地表明鼋需要清澈、缓慢流动的水质。

鼋作为一种底栖动物,它的自愈能力是相当强的,这只鼋虽然全身是伤,但几乎都是皮外伤,因此我只需要提供优质的水质和充足的食物即可。这里介绍一下所用的设备:创星1200桶滤+森森603无动力前置串联,80×40×40的8mm超白缸,仟湖OF火山气泵,3cm厚铁胆石,一块沉木,两块竹炭,遮光板,黄光灯具。

创星1200加了很多瓶科迪硝化细菌,缸内也隔几天添加硝化细菌,这对水质的维持是有相当大作用的,森森603起物理过滤作用,主要维持水质的任务由创星1200化学过滤承担,因为硝化细菌是需氧菌,所以添加后需要打开气泵,气泵也可以维持缸内作为饲料的其他鱼类的生命。铁胆石没有棱角,不像沙子那样容易划伤,所以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我不建议铺厚,因为一来这样会形成下层死水,二来鼋如果把自己完全埋起来不便于观察伤势,3cm的厚度它既有安全感,又不会完全覆盖。沉木和竹炭可以作为换气的踩踏点,也能作为饲料鱼躲避的场所,模拟原生态。遮光板是增加阴暗区域,因为鼋怕光。黄光灯具本来是用来晒背的,这里只是方便拍照补光,平时不开,而且建议黄光,比白光柔和,不会刺激到鼋。

鼋在入水后会沉底,用前肢翻动砂石并且往自己背上扬,头部往前钻,身体则左右晃动挤入砂石中。这是第二天,没看到好转,大块的腐皮。这里我犯了一个错误,就是急着出门又怕饿着它,放了活的草金,至于为什么不能放草金我在后文中说。

这是放了草金三天后我回来时它的样子,下面和大家解释下为什么不能放草金:因为虽然鼋有腐皮,但腐皮留在身上也起到隔离的作用,草金众所周知嘴欠又食量大,在没有喂食的情况下会去叮咬鼋的腐皮,所以我回来后就看到它这样,松动的腐皮没有了,原来腐皮的位置覆盖一层白色的假膜,有些伤口暴露了出来,这就类似于伤疤还没好被揭开了一样,所以我马上捞出了草金。还有两个不能放草金的原因,一个是当时我还不知道鼋只能吃比自己嘴巴小很多的食物,不太擅长撕扯,第二个是后来再把这些草金做成鱼块投喂时发现硬骨和大刺很多,特别是鳍和脊柱附近,鼋难以下咽。

这是第八天的样子,还未看到进食,但是我看过鼋的解剖结构,它的颈部有很多脂肪体,可以说非常多,比中华鳖多到哪去了,所以耐饿能力也是相当强的,看到它精神还可以,我也就没有紧张,缸里有一些群游的小鱼,红斑马、龙须灯、一线飞狐这些,数量稍有减少,估计被吃了几只,虽然非常小,不够果腹。

它的假膜开始松动,按照角鳖白点痊愈的经验,这是要好转的前兆,在脱皮之前会有一个全身发白的过程。

这是被咬伤的伤口,创面已经完全覆盖,有了愈合的迹象。

这期间过滤一直在全速运转,硝化细菌也不断添加,6月17日,也就是第十天的时候,我出门2天回到家中,看到了神奇的一幕!

满缸的“头屑”!开个玩笑,其实是它脱的皮,这时候大部分的腐皮已经长好,让我不得不惊讶于这种生物神奇的自愈能力。

过滤的入水口都被脱落的死皮塞满了。

然后我试着用镊子夹住一条半死带血的泥鳅在它嘴边晃动,它试探性地闻了闻,然后一口咬住吞下去了!终于,当面开食了。鼋捕食的过程是非常精彩和迅速的,照片没有及时抓拍到。下面这张照片是刚仰头吞下泥鳅时所拍。

6月22日,基本康复,额头上的死皮也脱落了,身体有些地方死皮脱落后露出患处,特别是右上肢,需要慢慢恢复。

6月23日,我决定扒开它背上的铁胆石看看背甲的伤势恢复如何。(死皮没有刻意去除是让其保持隔离的作用,因为死皮下的背甲已经大部分恢复,没有去除的必要)

可以看到背甲上的咬伤基本已经痊愈,但有很多白点后遗的小伤口,有些还有小坑,这是坏死的组织,脱落后会由肉芽组织增生,然后周围皮肤移形生长,最终会愈合。总的来看,所谓鳖的白点病其实就是小型的溃疡,因为鳖科动物的背甲柔软容易感染坏死,形成小的病灶,所以我个人对白点的治疗方法就是改善水质,使其利于鳖的自我愈合。

这是6月23日在灯光照射下背甲的照片,除去死皮不说,也许你已经发现问题了,下文将就这个问题进行讨论。

你也许会发现它的背甲两侧都有奇怪的凸起,并且表皮有破溃,事实上摸起来,鼋的两侧和普通的中华鳖差别真的很明显,因为它的两侧有非常硬的骨质结构。

透过其腹部也能看出腹甲的形状,靠近裙边两侧是叉状的骨性结构。

从标本也可以看出来,腹甲下缘甚至可长于背甲。

所以我和刘哥讨论后认为,这是这只鼋体型消瘦,骨质结构突出,使得皮肤表面受力与砂石等磨损后水质感染引起的溃烂,可以视为大号的白点,也只能通过改善水质,增强营养来自愈。

这是7月1日的样子,头部、上肢痊愈,我这时才发现鼋的头纹竟是如此漂亮,有一种大理石般的厚重感,像一件艺术品,它吃泥鳅已经非常生猛!

7月1日,鼋吃泥鳅的过程,此时它已经比较适应环境了,没有刚来时扑腾,大部分时间都沉在沙底睡大觉,但活泥鳅还不太爱吃,可能是体质较弱咬不到的原因,喜欢吃在脖子上剪一刀放血又挣扎的半死泥鳅,挣扎和血腥味更能引起它的食欲。

刚开食没多久时我用10cm左右的半死泥鳅试过一次能吃多少,前两条狼吞虎咽各种撕扯,第三条吞下去略显费劲,反复了两次才吞下去,第四条咬了几口就吐出来了,再用镊子夹住挑逗也会咬,但不吞。但现在完全康复后自己捕食活泥鳅同样大小的最多吃过6条,不带喘气的。

我之后除了泥鳅还喂过各种小型热带鱼类,以及两个指头粗的蒙古红€€、鲤鱼、草金等,长度小于鼋嘴巴宽度的小鱼会被伏击,鼋的眼睛更加靠近头顶,视角向上更多,它会潜伏在沙底观察鱼的大小,捕食的方式类似于玛塔龟,但是玛塔第一口是吸,吞进喉部才开始咀嚼,而鼋的第一口就是连吸带狠咬,牢牢地钳制住猎物,小鱼都是一击毙命的。它捕食的瞬间极其迅速,力量也非常惊人,有一次撞击在鱼缸上,整个鱼缸都咚地一声被撼动,猛地一伸头后就只能看到小鱼在它嘴里被吞下去。鼋只对离自己头部非常近的小鱼有反应,一次可以吃非常多,但这种小鱼只吃活的,死掉的小鱼不愿意吃,除非弄破,有血腥味就会去撕扯,不能一口吞下的鱼的头部是肯定不会吃的,它会用爪子将稍大一点的鱼的头部和身体分离,只吞下身体,舍弃头部,鱼肠露出来的话也不会去吃,每次还需要从水中拣出来。

鼋也会吃死鱼,只要腥味重,它很喜欢血腥味,但稍微有点骨头就会吐出来,像草金这样骨头多的会吃吃吐吐很久,只有我拿出来扯掉所有的大刺以后它才会一口吞下。碎成渣的鱼块它也会吃,不过因为视力欠佳,加上嘴巴大,一口下去经常吃到沙子就会吐出来,这样反复直到嘴里的肉都是软的为止才会下咽。由此可见,鼋是一种非常谨慎的生物。而且会吐出误吞的石子。

大家可以观察一下鼋的瞳孔和虹膜,黑色的瞳孔中间有一圈水珠一样的结构,这是其他鳖科动物瞳孔所未有的,据刘哥说鼋瞳孔的那圈水珠结构在阳光和黑夜里有两种不同的形式,我推测可能跟调节瞳孔大小入射光线有关。

可以看到只有几个白点后的小伤口,已经被肉芽组织充满,即将长合。

这里谈谈鼋的咬合力,据我观察,鼋的咬合力在一般同体型的小型鳖类之上,但不如大鳄,其杀伤力主要来自于咬合肌和颈部的肌肉,我观察过鼋的解剖结构,它在颅骨颞部有极其发达厚实的咬合肌,能够给上下颌巨大的力量,同时颈部也有发达的肌肉,在咬住目标后会反射性地用力缩头,同时两前肢用锋利的爪子反方向撕扯,伤害很可观。

7月15日,它背上最后几个白点已经陆续脱落,其实最开始来的时候投喂活泥鳅它是抓不到的,或者说咬死后没吞下去,不知道是体质衰弱还是别的原因,但是痊愈之后抓活泥鳅非常生猛,可以连续抓很多条并且吞下去,但鼋的消化周期较长,大量吞吃后两三天都会食欲减弱,在野外也有饱食后缓慢消化的习性。在人工饲养过程中,适应环境后的鼋绝大部分时间在睡觉,不分白天黑夜,都潜伏在水底,极少活动,偶然有小鱼经过才会伸头吞食,如果在野外也是如此,那么它和人类接触的机会是极少极少的,至多有可能被偶然钓起,曾经有朋友问《河中巨怪 食人鲶鱼》这一集中钓起的大鳖是什么,当时我说是中南半岛大鳖,还是太年轻,现在看来肯定是鼋无误,判断的依据就是它伸头攻击的方式和宽大光滑的裙边,这是鼋非常独特的特征,而且鼋确实在印度有分布,有相关文献记载。由此看来,鼋也许在野外还有少量存量,在大河大江的底砂中生存着,不为人知。

这里说说鼋换气的特点,有个成语叫做“鼋鸣鳖应”,我在没接触过鼋时也和大家一样奇怪鼋是怎么“鸣”的,有意思的是“鸣”的过程其实是换气的过程,鼋和中华鳖、角鳖、箱鳖这些尖鼻子的鳖类不同,它换气是用嘴巴换的,而其他鳖类用鼻子换。鼋换气时会从沙底立起身子来,整个口腔和鼻腔都露出水面,用力吞下几口空气同时呼出二氧化碳,近距离可以明显地听到“哈~”的声音,这些吞下的空气不止起着供氧的作用,同时还起着增加自身浮力的作用,如果鼋想要沉底,它会将吞下的空气吐一部分出来,水面上会咕噜咕噜冒出很多水泡,动静很大。

鼋的前肢上方靠后的位置有几个增厚的凸起结构,这个结构的作用估计是为了便于翻动底砂覆盖住自己的背甲,因为鼋在潜伏进底砂时会一边翻砂前行一边将底砂顺势往后上方扬起,有这样的结构就能增加摩擦力和受力点,像铲子一样让砂石不易滑落。类似的结构我在箱鳖前肢近指蹼的位置也能看到,但是箱鳖属于中上层活动的鳖类,极少翻砂,所以这个结构像桨一样薄且突出,可能是为了便于划水。而角鳖虽有该结构的痕迹但不明显,只在皮肤拐角处有一些皱褶。

鼋的骨质结构,标本来源于一只已经死亡的2岁左右幼鼋,可以看到背甲连接处为无数的榫卯结构,我知道龟的背甲也有,但没有这么夸张,此外鼋的四肢骨也存在部分榫卯结构。这副骨骼标本经过水腐蚀、生物腐蚀、有机溶剂脱脂、挥发,才有这副模样,背甲的榫卯结构我为了尊重自然状态没有用任何胶水,拼了一晚上才拼好,因为稍微有0.1mm没对齐都拼不进去,还会有三块、四块骨板相互咬合的区域,不能先后拼,只能一起拼,由骨骼自然形成这样的骨缝结构甚是神奇。

鼋的排泄。刚才回到家正好碰上这尴尬的一幕,也记录下来。鼋的裙边不是软塌塌的,有肌肉控制,在沙底时会往下紧贴平面,更加融入环境,刚才我进门就看到这家伙的裙边上翻,翘得很厉害,整个身子也钻出了沙底,竖起四肢抬着头显得很焦虑,我正纳闷什么情况,一股黄褐色的水雾弥漫开来,水面上泛过一丝油膜和臭味,一块土黄色长条形的粪便顺势沉入沙底,不一会就被鼋的再次翻砂弄成碎块,这也是我平时没看到过它完整粪便的原因。目前打开氧气泵,添加硝化细菌,排泄物已经混入铁胆石中,不久就会被分解。鼋的排泄频率和进食频率以及温度有关,上次饱食是前天,水温28度左右,可见消化周期能短至3天。

本文在这里就算告一段落了,鼋不属于我,我只是一名暂养者,写本文的目的是为了分享一些心得,在网络的茫茫大海之中增添一点有价值的资料,也希望有缘看到的朋友更了解鼋,最重要的是更有心去保护鼋,我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作为现阶段本土极濒危的物种,传承了几千年的历史文化背景,作为唯一一个记载最多典故的单一物种,我想不是因为某种巧合,它的形象记载作为神秘古老的图腾背有河图,知晓万物之兴衰,是长寿吉祥的象征,在渊远的中国文化中,这种深沉是一种文化而非现在意义的“龟宠”!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68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