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每年发生中等程度以上的养殖病害面积占养殖总面积的20%以上,年损失产量超过146多万吨。在海水养殖业和集约化程度较高的养殖上尤为严重。随着水产养殖规模的不断扩大,集约化养殖程度的不断提高,水产养殖池的富营养化程度越来越高。有机物的大量投放使残饵、龟的排泄物等富营养因子共存于一个水体,加上养殖池自净与调节能力的降低养殖水体中化学需氧量(COD)、生物耗氧量(BOD),氨氮、硝酸盐与亚硝酸盐、硫化物等。指标严重超标,池塘水质恶化,龟病害频频发生有机物污染、氨氮、亚硝态氮积累是池塘养殖水体恶化,龟病害发生和品质下降的主要诱因。
益生菌€€复合水产微生态制剂是指由许多有益微生物及其代谢物构成、可以直接使用的活菌制剂,它具有无毒副作用、无耐药性、无残留、低成本、效果显著等特点,有效地克服抗生素、激素、防腐剂、农药、化肥等化学农业所产生的种种副作用。
随着水产养殖业的不断发展,大部份养殖用户已逐步由过去,等养殖对象生病€€€€滥用龟药(受到龟病高峰期爆发性死亡等突发性事件影响),转变为:预防为主导的新型养殖模式€€€€水体环境修复。在养殖水体中有益菌与有害菌同时存在,当水体恶化时,实际是有害菌占有绝对优势,从而导致不适合养殖对象的生存。水质的恶化是引起养殖对象发病的主要原因之一,导致水体恶化,水体菌相藻相的不平衡并不是在短期内就能形成的,而是经过较长时间各种综合因素引发的。我们平时如能做到利用微生态制剂(即有益菌)定期调节水质、改良底质,就能防止养殖对象水体环境的恶化,从而让养殖对象少生病或不生病。
在生产上各类养殖业主使用水产微生态制剂时却会发现:有的使用效果明显;有的客户初期效果明显,但反弹快;另一部份客户使用效果却没有。根据我们现场调查和与养殖业主交谈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
1厂家生产水平莨莠不齐
益生菌无论内服还是外用的确有确定的效果。从2007年全国第一次水产微生态协作会议统计,全国生产销售水产微生态制剂的厂家有上百家,其中具有正规的生产设备及发酵工艺厂家并不太多。加上目前国家对微生态制剂缺少统一的标准,从而造成一种门槛低易进入的观念。一个小作坊就可生产水产微生态制剂。另一方面养殖用户普通对于兽药认证GMP标志较为熟悉,但实际兽药GMP生产与微生态制剂生产工艺截然不同。往往在购买时,误认为具有此认证的也具有生产微生态制剂资格,其实不然。微生态制剂的生产需要菌种培养设备、多个菌种种子罐、复合发酵罐等设备构成。不具备此设备的生产厂家有可能是通过购买源液、稀释、勾兑简单生产,从而导致各类客户购买、使用效果不明显甚至由于生产工艺简单杂菌含量较多反而起到反作用等等。
2科学使用益生菌制剂
复合微有益菌的使用,需要科学的使用,否则会造成效果不明显或是反作用。如肉眼观看水体浑浊、不良时,某种意义上来分析水体中含有悬浮物、有害有机质、饵料残物、粪便等过多,因用以芽孢为主导菌进行分解。但生产上会出现,养殖对象三到五天左右时间却出现浮头等现象产生,从而让客户感到不满意。产生的原因有可能是没有进行事先的水体常规检测,实际此水体中溶解氧偏低。而芽孢每三十秒繁殖一次,耗氧量较大。同时氧气不足只能降低氨氮,不能降亚硝酸盐。如:使用单一光合细菌需要光照,有机物丰富,在光照不充足、水质偏酸性的环境中使用,效果肯定不明显。又如:对于水体明显发生发黑、池底老化状况的水体,必先用生物底改,再辅以乳酸菌、放线菌为主导菌种进行调水。在实际使用如不先进行最大限度的改底,就算有效果。由于底部有害机质及饵料残物、养殖对象粪便等长期在底部,调水时没有以分机能力较强的芽孢为主导复合菌种进行最大限底的分解从而导致一但出现下雨等天气影响,水体的搅拌动,底部有害物质又渗入到水体中部及上部。促使水体环境变恶劣(如PH值、氨氮、亚硝酸盐等)影响养殖对象的生长及摄食。
水域污染治理成为人们头疼的一大难题。人们采用加注新水,曝气、臭氧氧化、使用斜发沸石进行离子交换等方法,但这些方法有很大的局限性,脱氨效果并不理想,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对氨氮、亚硝酸盐等化学污染物以及禽畜粪便等的处理难以奏效,用化学的方法投入高且易造成二次污染。以菌制菌、生物治污技术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并在污水处理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美国、日本和欧洲许多国家十分重视水质处理问题。在这些国家各行各业的水质处理均采用微生物制剂,并已达到预期效果。微生物制剂对环境没有危害,同时还能促进生物链的良性循环。因此,改善水产养殖水域环境实施生态养殖已成为养殖业生产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技术和研究热点。
养龟路上
就差一个你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68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