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室养殖石龟,石龟经常发生白斑病、水霉病、腐皮病、烂嘴病、白点病。不少养殖户对石龟这几种常发病辨别不清,防治方法不当,从而影响了防治效果,造成经济损失。对上述石龟5种常发病的区别与综合防治提出几点个人看法。
一、白斑病。
病原是一种毛霉菌,属真菌类毛霉菌科,因此该病又称毛霉病。
白斑病在水温25℃左右最易发生,驯养开食或长途运输后的稚石龟、幼石龟发病率最高,室内气温较低、控温差的温室石龟池也极易发生,池水清瘦也是引发此病的原因之一。
白斑病发病初期,石龟的背甲、裙边和四肢出现白色斑点,此后,斑点逐渐扩大,形成片片白斑,蔓延到嘴、颈和尾部,病灶部位表皮坏死。
预防:
(1)、保持池水温度在31~32℃,如果原来水温偏低很多,应分次提高水温,每次升温不宜超过2℃。
(2)、除了常规消毒措施外,应注意适当增加水的肥度。
治疗:
(1)、及时隔离发病石龟,发病池切忌大量换水。每立方米水体用浓戊二醛2毫升加抗菌素5克加水全池泼洒,第二天再泼洒1次,用量减半。
(2)、根据水体肥瘦程度酌情施用五倍子加肥水宝。使用五倍子时应先水煎1个小时左右。
(3)适当减少增氧时间。
(4)每公斤饲料中添加包膜维生素C2克、维生素E1克以及富含胆汁酸类保健品以调节石龟体内环境,增强免疫力,连续投喂6~10天为1个疗程。
二、水霉病。
病原主要为水霉科中的水霉、绵霉、丝囊霉和霜霉科中的腐霉等。
水霉病在水质较清的石龟池中容易发生,运输及其他人为操作也是造成石龟机械性损伤、诱发水霉病的重要原因。
发生水霉病的石龟体表包括背甲、颈部和四肢等部位长有灰白色毛状菌丝体,大多数情况下,毛状菌丝体因沾上水中的污物而呈褐色。
水霉病水霉病与白斑病病原同属于真菌类,因此水霉病的防治可以参照白斑病。
三、腐皮病。
病源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假单胞菌和粪产碱杆菌等。
腐皮病一般在石龟之间相互撕咬或机械损伤后发生,此病常与白斑病、白点病和红底板病并发。
发生腐皮病的石龟四肢、尾部、头颈部、背腹甲、裙边等部位均可发生溃疡。发病初期,溃疡面积较小,皮肤发炎处组织呈现黄色或白色,之后组织坏死,并有血水渗出,溃疡面积向周围扩大,并连成片,表皮脱落,严重时露出整个肌肉,四肢腐烂,爪脱落。
预防:
(1)、放养的石龟种要确保健康无伤,入池前用10毫克/升的利凡诺溶液浸洗5分钟。
(2)、放养密度合理,规格整齐。(3)定期用浓戊二醛或含碘消毒剂加水全池泼洒。
治疗:
(1)、每立方米水体用盐酸土霉素10克加水全池泼洒,隔天再泼洒1次,用量减半。
(2)、每公斤饲料中添加包膜维生素C1克、维生素E1克、复合维生素B2克,连续投喂6~7天为1个疗程。
四、烂嘴病。
病源为奇异变性杆菌。
烂嘴病主要危害患有白点病等刚恢复的病石龟,此病在低温时传染较快,死亡量较大。
烂嘴病特征性症状是石龟嘴部溃烂,有的下颌或口腔长疮,鼻孔发炎,往往有脓状黏附物使其堵塞。
预防:
饲养管理过程中要小心操作。不使用刺激性比较强的药物如强氯精等。
治疗:
(1)将水温升高1~2℃。
(2)每立方米水体用浓戊二醛2毫升加硫酸庆大霉素5克加水全池泼洒,隔天再泼洒1次,用量减半。两天以后,每立方米水体用五倍子20~25克煎汁加水全池泼洒1次。
五、白点病。
病原主要为嗜水气单胞菌、温和气单胞菌、豚鼠气单胞菌等,另外普通变形杆菌、粪产碱杆菌等也能引起白点病。
白点病一般在养殖密度较大、水质不良,特别是"水变"后容易流行。
白点病病症是石龟背甲、腹甲或四肢、裙边部位出现芝麻大小的白点,随后逐渐增大到黄豆大,皮肤内有珠状外突,挑破后可见白色脓液。
预防:
(1)水温控制在30℃左右。如需要换水,应将进水水温提高到32℃左右,然后加入池中。
(2)调节好水质,定期使用增氧剂。
治疗:
(1)及时隔离发病石龟,发病池切忌大量换水。每立方米水体用力福素3克加抗菌素5克加水全池泼洒,第二天再重复1次,用量减半。
(2)如果是内发性白点病,每公斤饲料中添加力福素2克、包膜维生素C1克、维生素E1克、复合维生素B2克,连续投喂6~7天为1个疗程。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6701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