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游水族-淡水观赏鳌虾、水族观赏宠物小龙虾饲养、繁殖经验!

特别提醒:本站诚邀鳌虾爱好者投稿或成为本站写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乌龟饲养 » 南、北台湾黄缘(C. f. flavomarginata)区分详解!

南、北台湾黄缘(C. f. flavomarginata)区分详解!

作者:尘风发布:2021-12-09 0:56:48阅读:1,634次

众所周知台缘分布于台湾南北不同区域,就一如国内所谓安缘、河南缘、浙江缘的分布区别一样,不同地方的都有不同的特点。

但很多人都是凭着经验和直觉去判断的龟的相应产地,今天获得来自台湾国立大学一位教授对台缘不同区域区分的论文,分享给各位,以此增加我们对黄缘的研究。

台湾食蛇龟在甲壳形态上的地理变异:

食蛇龟广泛分布于台湾岛内低海拔原始林、低度开发次生林与丘陵地区,主要为陆栖性,喜好在高覆盖度的冠层林下活动,多利用灌丛和落叶层为栖地。

除了雌龟在产卵季对环境温度的需求外,很少进入开阔地,活动区域环绕在水源附近(如溪流、池塘),全身泡在水中的习性并不常见,唯在夏季或干季才有较高频率。

冬季休眠期则常埋藏于草丛基部、落叶堆、树丛或石块下方、洞穴或土中;活动期为四月到十月,渡冬期则为十一月至三月。

中部族群多于清晨(6-9点)及下午(3-7点)活动。

南部族群则多于清晨(6-8点)及下午(4-8点)活动。

平均活动范围雄龟大于雌龟,然而个体间存在差异,最大曾有达8.25 公顷的记录,但多数有固定利用特定区域的倾向。

黄缘龟为杂食性,可摄食植物果实、蕈类、无脊椎动物或较大型动物死尸等。

近年来,分子遗传工具普及,针对各类生物遗传变异的研究方兴未艾,而形态变异与遗传变异的研究结果,也相互支持,台湾地区的食蛇龟。

在林奕甫针对台湾 122 只食蛇龟野外个体初步的粒线体基因分析下,发现遗传与地理间存在关联性,可分成两个基因交流的大群,其中一个大群内又分化为三个分支群,在地理空间分布上,一个主要位于台湾的北部(由中央山脉北段东侧经台湾北部延伸至西部苗栗丘陵的范围内),另二群则位于中央山脉以东,其中一群在海岸山脉东侧的范围内,这三个分支群中,以东部二群之间亲缘关系较近;另一大群内亦分化为二个分支群,一群分布于中央山脉以西、苗栗丘陵以南至恒春半岛以北的范围内,另一群分布于恒春半岛。

性别间差异达显著之原始值变数共有28 个,分别为腹甲特征9个、背甲整体长度特征10个、背甲_椎盾特征4个与背甲_肋盾特征5个,皆显示雌性大于雄性。

整体而言,由以上 7 个甲壳特征来看,台湾地区食蛇龟性别间甲壳形态差异主要表现在腹甲后页由股盾起至最末端的轮廓形状上(股盾长6、肛盾长 7、腹盾宽 12、股盾宽 13),雌龟由股盾起较为宽长,至肛盾窄长而近末端较削尖,雄龟则由股盾起较为窄短,至肛盾却较雌龟宽短而近末端较圆钝。

背甲上的差异则为雌龟的背甲中部较宽(中背甲宽 28)、第二右肋盾(第二右肋盾长 39)较长且最后缘盾(最后右缘盾宽 36)较窄,雄龟的背甲中部较窄、第二右肋盾较短且最后缘盾较宽。

整体而言,就以上统计分析结果来看,台湾地区食蛇龟雌龟地理分群间甲壳形态确实存在差异,且以东部二群(尤其东部第一群)与其它三群之间差异较为显著,主要差异在于壳高、背甲后段宽度(最大背甲宽19)及腹甲前页前段宽度(肱盾宽10)。

东部第一群壳高最高、背甲后较窄且腹甲前页前段较窄;东部第二群壳较扁平、背甲后段较窄且腹甲前页前段较宽;西南部群、北部群及半岛群则为壳更扁平、背甲后段较宽且腹甲前页前段较窄。

因为截取了论文中的部分内容,所以本文就排除了很多具有逻辑的学术分析,直接截取了部分结论与结果。

总体而言就是黄缘的公母可以不用看尾巴而直接从外形而判断(这有助于帮助很多愿意对闭壳龟进行分析,或是进行大批量采购龟的朋友)。

除此之外,对于台湾龟的分布及特征可以归纳为,东部龟背甲高,中部和北部背甲相对较平。

以我个人的经验而论台湾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东(南)部为热带季风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终年高温,年平均气温在22℃以上,最冷月平均气温一般在16℃以上。

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冬季温和,最冷月平均气温一般在0-16℃。热带季风气候旱雨季明显,降水集中在雨季,且年降水量大。亚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一般,降水的季节分配以夏雨最多,春雨次之,秋雨更次,冬雨最少,但冬季的雨量亦可占全年降水量的10%以上。)湿度较大,且在适合的季节食材丰富,并大量摄食才能造就缘的高背,以此这也排除了传播多年的“少喂高背”的说法。(当然这也跟龟本身的基因有关)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66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