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游水族-淡水观赏鳌虾、水族观赏宠物小龙虾饲养、繁殖经验!

特别提醒:本站诚邀鳌虾爱好者投稿或成为本站写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稻田养殖 » 浅析小龙虾产业中的重大问题之小龙虾养殖的“稻田结构改造技术”

浅析小龙虾产业中的重大问题之小龙虾养殖的“稻田结构改造技术”

作者:尘风发布:2021-08-26 15:23:33阅读:17,204次

  小龙虾养殖业是整个小龙虾产业的基础,而养殖条件决定着养殖效果的好坏。小龙虾的养殖条件很多,如水质、土壤、温度、食物、养殖水体结构等等,“养殖水体的结构”是养殖条件中的重要条件之一。小龙虾的养殖条件是由小龙虾的生物学特性决定的,小龙虾养殖水体结构也是由小龙虾生物学特性和生长习性决定的。

  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在上个世纪80年代对小龙虾的生物学作了系统的研究,并在上个世纪80年代、90年代的养殖研究与实践中不断检验小龙虾生物学研究的数据,并将小龙虾的生物学与养殖实际相结合,于2003年在湖北潜江积玉口“小龙虾稻田养殖培训”会上首次提出“小龙虾养殖水体结构改造”技术,并在新模式的涌现中不断强化和提升“养殖水体结构改造技术”的技术创新和适用性。

  “养殖水体结构改造技术”分为池塘结构和稻田结构两部分,两部分的具体要求是不同的,本文只探讨稻田结构部分。稻田养殖小龙虾在2003年前无论中国还是美国基本都是不改造的,也不开挖养虾沟,区别只是有的养殖者既种稻又养虾,有的养殖者只养小龙虾而不种稻。上个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我们在仙桃新沟镇、汉川汈汊湖农场做稻田养虾试验时就完全不改造,也不开挖虾沟。

  2003年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首次在湖北潜江提出“养虾稻田的改造,开挖养虾环形沟和改造进排水”的提议。当时的意见是“虾稻轮作”的稻田环形沟沟宽1.5~2米,深0.8~1米,堤埂高于田面0.6~0.8米,田埂面宽2~3米,田埂与环沟之间留1~2米的平台,平台与田面同高。

  2006~2010年,湖北在执行国家小龙虾科技项目(“国际星火计划项目、项目号:2006EA760002”;“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课题号:2007BAD37B01”)期间通过研究,又提出新的“宽田埂、深虾沟、低平台、进排分离、高进低排、稻田异型沟”的一整套稻田结构改造新技术。

  美国是稻田养殖小龙虾的起始国, 2003年以前美国的养虾稻田也不改造、不开沟。2005年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立大学小龙虾研究中心提出:稻田田埂的周边应建有足够宽和深度的沟渠(稻田开挖虾沟),并提出稻田田埂的面宽108英寸(约2.75米),以防小龙虾在凿洞时期的逃逸,田埂高36英寸(约0.91米)。从2005年开始,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小龙虾养殖户逐渐时兴在稻田四周开挖环形沟。

  养殖水体结构改造技术是稻田养殖小龙虾的第一位的技术,说明“稻田结构改造技术”的重要性。稻田养殖水体结构改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进排水系统的改造

  稻田要改变进排水,做到进、排分离,高进低排,只有进排水做到科学、合理,才能营造出小龙虾良好的生长环境,生长快、成活率高、不得病,操作也更顺利、轻松。

  “进、排分离”是水产养殖的重要原则,它能保证进水不被排出的养殖废水污染,减少水产养殖品种发生疾病传播。“进、排分离”尽管如此重要,也被政府和水产科技研究、推广部门叫唤了多年,但始终做得很差,为了“节约”土地和资金,很多地方的进排水没有分开,进水渠道也是排水渠道,排出的废水、甚至是被处理过的生病种类的养殖池废水又被当做进水放进来,当下我国很多小龙虾养殖水体就存在进排不分的状况。

  “高进低排”是湖北2010年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后专为小龙虾养殖提出的一个新的结构措施,

  小龙虾是一个底栖爬行的种类,养殖水体底部水环境的质量是至关紧要的。我国水产养殖传统的排水都不是 “低排”,而是“高排”,一个池塘从上到底有很多个的排水口,一个管道连通这些排水口,一个一个排水口逐层排水。养殖时为了保持水位,通常只开启最上层的排水口,因此排出的水都是最高层的水。实际情况中,养殖水体表层水因与空气接触,外加风浪作用,空气中的氧气被溶解入水体,形成表层水富含溶氧;养殖水体底部因淤泥、动物粪便及养殖残渣的沉底,加之水深,阳光照射不易,光合作用微弱或停止,养殖水体底部往往水质很差,缺氧、有害物质超标是常态。传统的排水模式底部水质差,对底栖爬行的小龙虾十分不利。“高进低排”是进水从堤埂上布局,从养殖水体水面上进水,排水修在稻田环沟最低处的下部。利用从水面上进水,形成跌水水花,不仅增加水体溶氧,而且挤压底部质量差的水从最低处的排水管排除,从而保证了底部的水体交换和水质良好。养殖水体从上到下始终良好,特别是小龙虾底栖爬行,如果底部水体不能通畅排放、交换,成为死水,肯定是养不好的。

  现在,我国很多小龙虾养殖户、养殖公司,包括很多高校、科研院所的设计团队所采用的进排水方案都存在很大问题,不是高进低排,而是“高进高排”或“中进中排”,造成进排水系统完全没有起到改善和保障水质的作用,使得小龙虾底栖爬行的区域“一团死水”。我曾见过一些高校的养虾稻田建筑设计,甚至是211高校的改造设计,由于没有弄懂小龙虾的生物学特性,设计的图纸错误百出(图1、图2)。

浅析小龙虾产业中的重大问题之小龙虾养殖的“稻田结构改造技术”

浅析小龙虾产业中的重大问题之小龙虾养殖的“稻田结构改造技术”

  图1. 错误的排水结构

浅析小龙虾产业中的重大问题之小龙虾养殖的“稻田结构改造技术”

浅析小龙虾产业中的重大问题之小龙虾养殖的“稻田结构改造技术”

  图2. 正确的排水结构

  除了“进排分离、高进低排”,排水处应有防逃、排底层水和控制水位的排水闸装置,闸位设在内部,闸口有10~20目的纱网防止小龙虾逃逸和敌害进入。如果排底层水和控制水位装置也在闸位内,则采用双套管结构,如果排底层水和控制水位装置在堤埂外,则采用单套管结构。

  二、“宽田埂、深虾沟、低平台”的结构改造

  “宽田埂”是指田埂面宽2.5~3.0米,支田埂面宽2.5米,主田埂面宽≥3米,既能防止小龙虾打穿田埂逃逸,又能便于主田埂的机械化操作。很多养殖户觉得田埂面宽2.5~3.0米有些浪费土地资源,将田埂修建的很窄,结果小龙虾将田埂掘穿或被老鼠打穿田埂,导致漏水、逃虾,田埂过窄还引起操作的不方便;“深虾沟”是指在长江流域及以南地区,将原深0.8~1.0米的稻田环形沟加深到1.5~2.0米,在夏季虾稻共作时,连同环沟上移植的漂浮植物草团,可大大降低环形沟底部的水温,使小龙虾有良好的、躲避高温的栖息环境,能在本不适应生长的夏季正常生长。这样,稻田养虾可从“虾稻轮作”模式升级到“虾稻轮作、共作一体”模式,也可以升级到“稻田小龙虾养殖、繁殖一体”模式,可从“虾稻轮作”模式的年产“一季稻、一季成虾”,发展到“稻田小龙虾养殖、繁殖一体”模式的年产“一季稻、两季虾苗、三季成虾”。同时稻田环形沟沟宽从1.5~2米提升到4~6米,不仅大大提高了稻田养殖小龙虾的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规格,更有利于“小龙虾稻田繁殖、养殖一体”模式的小龙虾繁育和机动船的机械化操作;“低平台”是指将原来稻田环形沟靠近田埂边的与稻田田面相同高度的平台降低30cm,即平台低于田面30cm,在水稻分蘖晒田和收割晒田时,除环形沟是深水区外,平台上仍有20cm~30cm的浅水区,可供小龙虾夜间摄食、脱壳、交配、掘洞及其它活动,有利“虾稻共作”模式小龙虾的生长,更有利于小龙虾的稻田繁育,可大大提高稻田养殖小龙虾的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规格,更有利于小龙虾的繁育。“低平台”改造技术在东北“虾稻共作”模式中广泛使用,也在湖北、安徽、四川等省“虾稻轮作、共作一体”模式和“小龙虾稻田养殖、繁殖一体”模式中的稻田养虾中推广(图3)。

浅析小龙虾产业中的重大问题之小龙虾养殖的“稻田结构改造技术”

  图3. 宽田埂、深虾沟、低平台结构及排水

  三、异型沟的结构改造

  异型沟的结构改造是指对于小于50亩的田块或位于山区、丘陵地带的田块,不能开挖环形沟,只能开挖“I、L、U”字形的异型田间沟,这是因为山区和丘陵地带田块面积小,并有高低水平差异。“异型沟”深1.0~2.0米,视不同地区而定,黄河、淮河流域可深1.0~1.5米,长江流域可深1.5~2.0米;“异型沟”面宽4~6米。我们提出开挖异型沟的思路来源于2006~2010年执行国家有关小龙虾的国家科技项目时在鄂东、鄂南丘陵地带和鄂西山区的稻田养殖小龙虾的试验。后来在四川丘陵和山地也大力推广“异型沟结构”取得很好的效果,特别是在农业农村部2018年出台稻田环沟占比不超过稻田总面积10%的规定后,稻田养虾“异型沟”的稻田改造技术就显得更为科学、前瞻和实用(图4、图5)。

浅析小龙虾产业中的重大问题之小龙虾养殖的“稻田结构改造技术”

  图4. 环形沟布局平面图

浅析小龙虾产业中的重大问题之小龙虾养殖的“稻田结构改造技术”

  图5. 异型沟布局平面图

  四、其它结构问题

  现在,湖北潜江的稻田养虾,普遍在稻田环形沟田埂一边设立30cm高甚至更高的内埂,原因是避免稻田机耕时田面泥土被推至环形沟内,避免环沟变浅或淤塞。这个主观意愿没有错,但稻田设30cm高内埂的做法并不利于稻田养虾,也与小龙虾的生物学特性不符。小龙虾是一个水生动物,小龙虾的摄食、蜕壳、交配及所有活动都只能在水中完成,因而在正常情况下小龙虾不会爬出水面,除非水体缺氧、缺食、污染和繁殖期密度过高,小龙虾才会爬出水面。稻田设内埂就阻隔了小龙虾夜间爬向稻田觅食、交配或蜕壳的通道,将稻田养虾变成了环沟养虾,也就失去了稻田养虾的意义。小龙虾的养殖产量,与水体容积没有太大的关系,而与水体可让小龙虾爬行的面积有关,水体爬行面积越大,小龙虾的产量就越高。我们曾做过“网箱养小龙虾”的试验,“分层网箱”的产量明显高于“不分层网箱”,稻田设内埂阻隔了小龙虾爬向稻田田面的通道,就大大减少了小龙虾爬行面积,也就大大降低了小龙虾的产量,甚至也影响到小龙虾的商品规格。我们的一些操作和想法都应根据小龙虾的生物学特性来确定,不应盲目。避免稻田机耕时田面泥土被推至环形沟内的目的,完全可以改变稻田机耕的操作来达到,如改变机耕船的旋耕路线或旋耕方向,从稻田外围四周向内旋耕,则避免了稻田泥土流向环沟的可能。此外,改变稻田机耕设备及机耕方式也能有效避免稻田机耕时田面泥土被推至环形沟内,避免稻田环沟被泥土堵塞。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589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