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小龙虾养殖进入淡季,热闹的农田里渐渐平静下来。可对于市农业发展中心总工程师、高级工程师陶忠虎而言,全年365天,天天都是工作的“旺季”。
忙试验示范,忙技术指导,忙科技攻关,忙市场调查,忙考察接待……他笑言,有时候觉得自己像个陀螺。
从选择毕业分配回家乡,如今,35年时间匆匆流过,当初那个年轻小伙,鬓角也染上白霜。可陶忠虎不轻易说累,也不愿意停下匆忙的脚步,因为他将一颗赤诚之心扑进了潜江小龙虾产业发展中。
回顾自己与小龙虾的情缘,陶忠虎有说不完的故事。
2002年,陶忠虎担任市水产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上任之初,在调研中发现稻田养小龙虾这一现象后,引起了他极大的兴趣,可是大家都对小龙虾一无所知,连小龙虾的学名是什么都不知道,更不谈小龙虾的生物学特性和繁殖习性。
为了考察学习小龙虾养殖技术,他从潜江出发,沿长江中下游把有小龙虾的地方走了一遍,结果发现全国都没有开展小龙虾养殖。
他当时就意识到稻田养虾的巨大潜在价值,决心在这方面干一番事业。为了找到技术支撑,他找到省水产科学研究所高工舒新亚学习小龙虾基础知识并共同探索、研究小龙虾稻田养殖模式与技术。终于在2004年与积玉口农民一道成功总结出了虾稻连作模式,从此开辟了我国小龙虾养殖的先河。
发展小龙虾养殖,种苗是瓶颈,为了攻克这一难题,2005年,他又与舒新亚一起,开展了小龙虾的人工繁殖研究与试验,最后从物理方法入手,探索出了“控制光照、调节水温、控制水位、强化投饵”四位一体的人工诱导繁育技术。时至今日,全国小龙虾人工繁育仍然沿用这一技术理论。
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不断研究出新。近年来,陶忠虎先后参与和主持起草了1项国家行业标准、5项省级地方标准、4项市级地方标准,在全国形成了小龙虾标准化体系,规范小龙虾标准化养殖技术,保障产品质量安全。
在多年的实践中,陶忠虎发现虾稻连作存在一些弊端。他在单位领导的大力支持下,带领一帮人开展了技术创新。功夫不负有心人,2013年,历时3年终于创新出了现在全国普遍推广的“虾稻共作”模式。
虾稻共作的成功实践,为脱贫攻坚战探索出了一条产业扶贫的捷径。潜江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业人口多,贫困人口基数大,为了配合全市打好脱贫攻坚战,他决心用虾稻共作先进模式和技术实施产业脱贫。
熊口镇赵脑村是全市有名的贫困村,为了改变这一现状,2014年,他与团队技术人员一道,起早贪黑,披星戴月,从规划设计到基地建设、种苗投放、技术培训、生产管理、跟踪指导,全程亲力亲为,终于用一年的时间将全村12000亩耕地建成了“田成方、树成行、路相连、渠相通、电成网”,产销功能齐全的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并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受益的目标。
现在赵脑村虾稻共作养殖户每年纯收入超过20万元。不仅农民脱贫致了富,而且赵脑村实现村集体每年收入100多万元,成了全国闻名的美丽乡村。
目前,全市已建成了13个万亩连片和60个千亩连片基地,有效地实施了产业扶贫,促进了乡村振兴。而这每一片土地,无一不留下了陶忠虎的脚印和汗水。
“引农家致富,帮扶开道,万亩田中金与银。”2016年,陶忠虎获农业部表彰的全国农业先进个人。去年,陶忠虎被评为“荆楚楷模”年度人物,今年又载誉“荆楚工匠”。面对诸多荣誉,他打心眼里开心,因为这是对他工作的肯定。
可转头他又钻进了虾田里,他说荣誉越多,身上的担子也就更重了。
多年时间,陶忠虎身边不乏有技术员走了出去,被高薪聘为技术顾问,或自己创业。然而,陶忠虎却留了下来,一直扎根基层,与养殖户为伴,一直为潜江小龙虾产业默默耕耘。
他不吝于独享技术成果,乐于分享,愿意越来越多人因虾而脱贫致富。
为此,每年,他都带领技术团队走进全市各个村庄,开展专题技术培训,培训农民近万人次;在全国、全省开办技术培训班,10年来培训近万人次;还到江西、安徽等地现场指导近百次,接待参观考察近万人次,跟踪指导养殖户近万人次,推动小龙虾产业在全国范围开花结果。
创新技艺,敢为人先;服务三农,初心不改。
若问他为什么能坚守这份初心?
陶忠虎说,因为这是他的使命,更因为他对这片土地上长大的小龙虾爱得深沉。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532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