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游水族-淡水观赏鳌虾、水族观赏宠物小龙虾饲养、繁殖经验!

特别提醒:本站诚邀鳌虾爱好者投稿或成为本站写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小龙虾养殖新闻 » 湖北:一只小龙虾,如何“吃”出千亿产业?

湖北:一只小龙虾,如何“吃”出千亿产业?

作者:尘风发布:2019-07-13 1:08:53阅读:1,067次

湖北:一只小龙虾,如何“吃”出千亿产业?

  70年披荆斩棘,70年风雨兼程。今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将迎来70周年华诞。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全国人民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一路砥砺前行,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建设成就,中国社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中国的每一寸土地上,70年的岁月都留下了动人的历史印记,每座城都有着属于自己的故事。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网策划推出“跨越70年·中国的故事”系列报道,记者通过视频、图片、文字记录下各地70年间的发展变化,以小见大,展现国家蒸蒸日上的幸福生活图景,在生动的历史变迁中感受新中国奋进的磅礴力量。


  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初夏时节,正是湖北潜江“虾稻共作”养殖户最忙碌也是最幸福的日子。徜徉在潜江水乡园林的田野上,稻花香里龙虾鲜,农村产业展新颜。


  世界小龙虾看中国,中国小龙虾看湖北。作为“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湖北,2018年湖北省“虾稻共作”589万亩,位居全国第一,总产值突破千亿大关,成为湖北农产品行业内首个千亿产业,曾经不起眼的小龙虾,如今成为农业、工业、服务业的“三栖明星”。


  “一只虾”“一袋米”成为湖北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举措。目前,湖北已出台“虾稻共作、稻渔种养”产业发展规划,将打造“潜江龙虾”省级核心大品牌,加快推动该模式下生产的优质稻米,形成湖北“一虾一稻”区域公用品牌。该模式的广泛推广,既保住了国家的“粮袋子”,又鼓了农民的“钱袋子”,成为了湖北的一张特色名片。


  “空心村”有了新气象 年轻人回乡养虾种田成时髦


  进入盛夏,随着“夜间经济”在城市的兴起,作为主角的小龙虾也闪亮登场。占据全国小龙虾产量半壁江山的湖北,经过近20年的探索、创新和发展,鄂产小龙虾成功“爬”上了世界人民的餐桌,湖北的农村也因为“一只虾”发生着可喜的变化。“中国龙虾看湖北,湖北龙虾看潜江”。盛夏,正是小龙虾大量上市的季节。湖北潜江市熊口镇吴家垸村的农民吴西路每天忙得不亦乐乎。夜里就起来网虾,再卖给虾贩,一直忙碌到凌晨4点多。


  “虽然辛苦,可每天早上数着卖虾赚的2000多元现金,还是很满足。”去年5月,在外打工8年的吴西路终于回家和父母孩子团圆了。34岁的吴西路辞掉了工作,投入了12万元,在家乡承包了30亩田,在稻田里养虾。


  记者在吴家垸村看到,在一大片整齐的虾稻田里,吴西路正划着小船在池塘里检查小龙虾长势。没有养过虾种过田的他,经过村里合作社组织的日常培训,已然是个行家了。


  “1月,保持水位,加强巡塘,防止冻害……9月,投虾苗,水稻收割前,诱虾入沟……12月,提高稻田水位,追施有机肥。”潜江“虾稻共作”有一套详细的绿色高效发展规程,在田间地头被广泛推广。


  “以前家里种水稻不赚钱,现在村里将土地按照‘虾稻共作’模式统一平整,水稻耕种收都能用农机,技术、销路都有保障。”吴西路算了笔账,去年投入12万元,今年初卖虾苗行情好就赚了13万,再加上卖小龙虾和水稻,预计今年可以赚20万。


  在潜江,还有很多和吴西路一样的年轻人返乡养虾种稻,在家门口驶上了致富的快车道。用吴西路的话说,这搁以前想都不敢想,小龙虾不仅让“空心村”有了活力,大家的生活条件也越来越好。


  6月30日,记者在吴家垸村看到,入户的硬化道路修好了,一幢幢农村“别墅”拔地而起,小汽车随处可见,村头的渠水也越来越清……


  “虾要好、米要香,关键是水质。”潜江市农业发展中心总工程师陶忠虎介绍,为保障虾源新鲜、干净,潜江每年3月份全面调水,将汉江优质水源通过水利工程送到田间地头。潜江还实施全域水体连通工程,升级主河道、改造分支流、疏通毛细渠,虾稻种养基地全部实现“清水”灌田。


  在潜江龙湾镇郑家湖村,肩并肩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社长兼理事长郑青龙回乡创业,发展“虾稻共作”农户262户,亩平增收4500元,合作社吸纳贫困户会员34户,去年,这34户全部实现脱贫。


  虾稻产业不仅是郑家湖村脱贫攻坚的主导产业,更是潜江市农业经济的支柱产业、富民产业。2018年,潜江市“虾稻共作”面积已达75万亩,带动湖北省600万亩、全国1200万亩。潜江龙虾产量近13.5万吨,小龙虾实现了从头“吃”到尾,全产业链综合产值达320亿元,已带动15万人就业致富、2万人成功脱贫。


  “农民跳出了‘种粮不挣钱’的怪圈,农村旧貌换新颜。”陶忠虎认为,“虾稻共作”发展了潜江农村生态生产力,释放了农民创造力,帮助当地人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快车道。


  潜江熊口镇赵脑村“虾稻共作”基地,万亩“回”字型虾稻田颇为壮观。这种“虾稻共作田”的独特风景起源于潜江,如今在南方多个省份的农村都可以见到。虾稻“牵手”鼓了腰包 职业农民成香饽饽


  正值水稻种植的季节,吴西路的田里一片绿油油的水稻长势良好,一片生机。“这并不影响小龙虾的养殖,这都得益于田里的‘回型沟’。”吴西路指着稻田说,栽水稻前,将龙虾笼移到回型沟中,沟里养虾,田里种稻,两不耽误。“在‘虾稻共作’模式下,一块田地一年可以养两茬龙虾,一茬水稻。”“通过虾和稻的奇妙合作找到了增收门道。”陶忠虎算了笔账,潜江首创的“虾稻共作”模式,减肥70%以上,减药80%以上,亩平产虾170公斤以上、水稻600公斤,亩平纯收入6000元以上,是单一种植水稻收入的6倍。


  不仅是养虾赚钱,“虾稻”也逐渐走上“舞台”,越来越受到重视。


  9年前,潜江虾乡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军因看准了“虾稻”发展前景,从事农资经营的他“革了自己的命”,转而投向“虾稻”产业


  水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微生物及害虫为小龙虾提供充足饵料,而小龙虾的排泄物又为水稻提供生物肥。这条优势互补的生物链可减少田间施肥、施药。“虾稻”可以说是一种近乎天然的水稻。


  “市民越来越关注生态健康,减少使用农药化肥是大势所趋。”刘军毅然投身“虾稻”产业,通过“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模式,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刘军表示,起初,农民对水稻不重视,认为效益不高,后来企业牵头成立合作社,开展订单农业,指导农民生态种植,去年收购价在每斤1.8元左右,每亩田要高出市场价900元左右。


  “今年也跟合作社签了订单,从插秧到卖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应该能比去年多赚点。”吴西路说。


  如今,“虾稻共作”已成为老百姓的小粮仓、小水库、小银行、小肥料厂。懂技术的新型职业农民更是成了全国各地疯抢的“香饽饽”。


  去年,成都中伦农业科技公司在成都投资百亿打造万亩“虾稻共作”基地,开出10万年薪在潜江招会养虾的农民,包吃住,效益好还有提成,最后在潜江招到了20余名职业农民。


  洪湖市小港农场养殖大队的王孝振给企业管理着500亩养殖基地。他介绍,年收入在20万元左右,要是虾养得好还有提成。


  “很多地市县把职业农民当招商引资的对象,还有的养殖能手自己去外地建虾稻种植基地,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陶忠虎介绍,潜江有3000多人“走出去”,将潜江虾稻创新模式、技术和标准带到全国,足迹遍布四川、云南、广西、湖南、江西、安徽、江苏、河南等省份。


  襄阳市提出,力争三年发展“稻虾共作”基地30万亩。华山公司正计划在襄阳扩基地、建工厂,再造一个“华山”。董事长漆雕良仁说,潜江本土虾稻种养面积、产量已近天花板,本土加工企业吃不饱,“在襄阳,迎接我们的是一片新天地。”除在省内设厂外,湖北企业到安徽、湖南等地建立“根据地”,在外建厂12个。麻辣的、蒜香的、油焖的、蒸的、卤的、炒的,小龙虾爬上餐桌,成为大街小巷餐馆里的“时令美食”。


  “小龙虾为什么会这样火?”6月20日,在2019首届中国智慧渔业发展论坛上,中国渔业协会会长赵兴武回答:火在吃上,小龙虾是吃出来的产业。


  不满足于传统口味,意面烩龙虾、鹅肝酿虾球、咖喱手抓虾……近日在潜江举办的“全球小龙虾美食品鉴大会”上,以潜江小龙虾为材料的118道精美菜肴,征服了在场食客味蕾,凭借最多种类的口味通过了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纪录认证。


  在湖北,小龙虾不光美味,被丢弃的虾壳虾头也被加工成了化妆品和医药品,“小龙虾主题旅游”更是火爆市场。


  多年来,潜江接待的多是食客,今年潜江打造小龙虾主题旅游线路,让食客变游客。“五一”前夕,该市对外发布小龙虾美食之旅、小龙虾玩乐之旅、小龙虾游学之旅3条小龙虾主题旅游线路,游客既能参观国家虾稻共作示范基地,也能到小龙虾主题体闲农庄体验钓虾、捞虾的乐趣,到龙虾城吃、购、游。


  “有上规模的游客后,潜江旅游产品在全省及周边旅行社热卖,旅游收入大幅增长,五一期间食虾客排队叫号能排到1000多号。”潜江市文化旅游局副局长丁艳红介绍,去年全年旅游全产业收入在15-20亿元,今年截止到5月4日就实现了20亿元,预计全年收入可以翻3-4倍。“潜江在全国率先开设了以小龙虾为主题的三条旅游线路,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创新入手,顺应市场特点,顺应食客和游客的需求。”


  “一业兴带动百业旺。”在丁艳红看来,“小龙虾”作为网红美食,通过顺势而为,开展特色消费、特色体验,以食元素带动产业链发展,开发特色旅游大有可为。让潜江龙虾插上旅游的翅膀,实现从小龙虾之乡到最美乡村旅游目的地的蝶变。


  潜江市委书记吴祖云表示,将大力推动小龙虾产业与全域旅游深度融合,高标准建设21万亩虾稻田园综合体,形成文化游、乡村游、美食游、运动休闲加康养的全域旅游特色,努力争创湖北省全域旅游示范区。不仅是让游客到虾乡“探秘”,更多的湖北龙虾经过加工,正卖向全球。数据显示,在电商、餐饮外卖的拉动下,小龙虾熟制冷冻食品消费量大幅增加。2018年,湖北省小龙虾加工品量达到20.46万吨,同比翻了一番;加工产值达到186.89亿元,同比增加60.57%。


  “湖北省水稻种植面积3000多万亩,其中约1000万亩适宜开展‘虾稻共作、稻渔种养’生产。”近日,湖北出台“虾稻共作、稻渔种养”产业发展规划,公布监利、潜江、仙桃等63个“虾稻共作、稻渔种养”适宜区县市。到明年,湖北省“虾稻共作、稻渔种养”规模要发展到700万亩,亩均增收2000元,主要产区农药化肥施用量减少50%以上。


  湖北省水产局局长李水彬表示,小龙虾产业已成为湖北农业经济的优势产业、农民增收的支柱产业和农村生态文明的示范产业。


  千里平畴成沃野,疏经通脉地生金。做好“一只虾”、做强“一袋米”在不断向外扩张版图的同时,已然成为撬动湖北乡村大振兴的有力杠杆。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52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