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四月后,每天凌晨三四点钟,盱眙县黄花塘镇时集村村头的夜猫子集市就热闹开张,来自安徽、山东和本省周边的客商在这里交易农民刚从虾塘、田里收捕的小龙虾。
“根本不愁销,收购的队伍天天排长龙,就差动手抢了。”村党总支书记刘建保告诉记者,村里9000多亩地,目前有三分之二已经用来从事虾稻共生生产。时集村是盱眙县虾稻共生种养的发源地之一。十多年下来,在村干部的带头下,村里虾稻种养户发展到400多户,村集体年收入也从10多万上升到200多万元。
时集是盱眙龙虾养殖的先头部队,在新一轮农业结构调整引导下,这几年全县虾稻共生生产模式已遍地开花。县委书记梁三元介绍,20年来,盱眙人久久为功,让盱眙龙虾从名不见经传的草根菜品,变为风靡全球的“红色风暴”,让盱眙这座原先默默无闻的苏北县城,一跃成为“中国龙虾之都”,铸就了“打造一个金字招牌,成就一个富民产业”的发展奇迹。但“盱眙龙虾”如何二次创业?富民产业如何提升发展?县委县政府决定,充分集成盱眙龙虾品牌优势、水稻资源优势和山水生态优势,开发推广虾稻共生综合种养新模式,走出一条绿色富民、产业振兴新路子。
“要放大盱眙龙虾的富民效应,养殖业必须做强。”盱眙县龙虾集团总经理陈浩告诉记者,为有序推进稻田养虾,盱眙专门制定《盱眙县“十三五”虾稻共生产业发展规划》,把虾稻共生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号工程”,设立现代农业和龙虾产业发展引导资金,优先扶持。扶贫开发、农田水利、高效渔业等项目,重点对虾稻共生综合种养连片、高标准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给予支持,带动更多农户加入虾稻共生种养队伍。与此同时,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联合攻关虾稻共生综合种养难题,多次开展“乡土人才”专题培训。
带动盱眙千家万户搞养殖的有村干部,更有返乡创业者、投资现代农业的精明企业家。今年50岁的盱眙人卢勇在上海做了10年物流生意,看到盱眙龙虾品牌越来越红火,2016年底返乡创业,投入200多万元,在芦沟村流转了620亩土地搞虾稻共生。卢勇说,地方政府提供技术指导、组织培训,每亩田每年产一季稻、两季虾,净利润超过2500元,到去年就收回了全部成本。2018年3月,退役军人蔡海林和其他两个合伙人筹资800万元,创办老营现代农业公司,一口气承包了2400亩土地,从事虾稻种养。农忙时节,公司用工百人以上,带动了当地农民就业增收。目前,全县共建成沿洪泽湖大道10万亩虾稻共生产业园等4个万亩以上示范基地,培育50亩以上规模种养大户4000余户,全县虾稻共生面积达65万亩、占全部龙虾养殖面积的81%,较常规一稻一麦亩均增收2500元以上。
盱眙龙虾虾稻共生快速扩展,跟着走红的便是被称为“龙虾伴侣”的稻米。盱眙“龙虾米”种植过程中,坚持采用物理灭虫、人工除草、生物防治和施有机肥,杜绝使用农药化肥、激素和抗生素,降低了面源污染,保证了产品更健康、更安全。盱眙还高度重视高食味性水稻品种的筛选,邀请到中国工程院院士、水稻专家张洪程教授专门在盱眙建立院士工作站,开展优质品种选育、技术集成创新、科学指导实践等工作。
打造“龙虾米”品牌也被提上县委县政府的议事日程。“盱眙龙虾香米”接连斩获首届全国稻渔综合种养优质渔米评比金奖、江苏好大米十大品牌等殊荣。创新举办盱眙龙虾香米绿色丰收节、盱眙龙虾香米品鉴会,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赴北京、上海、南京、深圳推介,提升了市场知名度、美誉度,成为虾稻共生产业新的增长极。“龙虾不愁卖,稻米也不愁卖。”在上海生活过的卢勇知道大城市的人喜欢有机食品,去年就试种植了100亩富硒大米,并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市场反响非常好,每斤大米能卖到15元。卢勇今年将富硒大米的种植面积扩大到300亩,计划用“龙虾米”打开上海市场。
“一虾先行,诸业并进。”盱眙龙虾协会会长芮士光介绍,虾稻共生的快速扩展,极大地增加了盱眙龙虾的产量,带动了龙虾加工业和旅游业的发展,全县近两年新增10多家龙虾深加工厂、5家龙虾旅游点,实现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盱眙龙虾年交易量超12万吨,加盟店超2000家,产业规模超百亿元。盱眙龙虾创业学院,每年免费培训2000多名贫困家庭人口。全县近20万群众通过从事虾稻共生、龙虾物流、烹饪制作等相继走上了小康道路。去年,来盱眙旅游的游客达600万人次,拉动消费超过60亿元,游客在这里最大的消费就是吃龙虾。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522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