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鱼病是我们必须要做好的工作
鱼病一直是鱼类饲养中巨大的危害之一,也是水族爱好者需要防范的目标,鱼病种类很多,产生的原因也很多,特别是温差的变化,极容易引起鱼病,如今已到秋季,不高不低的温度适宜细菌微生物繁殖和生长,鱼病防治也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一、鱼类常见疾病
1、肠炎病
危害鱼群:草鱼、鲤鱼、罗非鱼,鲢、鳙少量出现。
症状:病鱼腹部膨大,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淡黄色或血脓液体从肛门流出,剖开鱼腹部,可见腹腔积水,肠壁充血,发炎,轻则前肠或者后肠呈现红色,重者全肠呈紫红色,肠内一般无食,充满淡黄色粘液或血脓,病鱼体色发黑,丧失食欲,行动缓慢,离群独游。
预防:
①加强饲养上的管理,注意保持水质清新,平时把鱼吃剩的草秆残渣捞干净。
②鱼种放养前用10ppm漂白粉浸洗20-30分钟,发病季节每隔半月全池泼洒漂白粉一次1ppm.
2、水霉病
危害鱼群:一般来说只要有伤口的鱼群都有可能患上水霉病。
症状:肤霉的动孢子潜入鱼体的伤口,吸收养分,迅速的成长为菌丝,菌丝的一端伸入肌肉,蔓延扩展,形成肉眼可见的灰白色的棉絮状物,由于菌丝与鱼体伤口的细胞组织缠绕粘附,使鱼体组织坏死,同时随着菌丝的日增,鱼体负担过重,造成游动失常,食欲丧失,日夜消瘦而死。
预防:
①鱼池用生石灰消毒清塘,拉网运输过程中尽量避免鱼体受伤。
②尽量避免用受过伤的亲鱼繁殖。
3、烂鳃病
病因:细菌性烂鳃病分为两种类型:分别由柱形粒黏菌和柱形纤维黏菌引起。
症状:鱼体发黑,呼吸困难而浮游于水面,鳃部肿胀,色淡呈严重贫血状。有急性感染时呈紫红色,多黏液、污物、菌斑、鳃部腐烂,但一般不到缺损时,病鱼即死亡。
流行:在密度较大的养殖水体中罗非鱼容易患烂鳃病,使鱼死亡。
预防:
①及时排放污水,换注新水,有条件的可适当提高水温。静水保持可用EM(有效微生物菌群)全池泼洒,抑制有害病菌的繁殖与感染。
②全池泼洒生石灰,使池水成2.3-3.0克/立方米的浓度。
二、鱼生病的原因还有如下这些:
1、长期不换水,不清洗滤材,腐殖质过多。
2、养殖密度过大。
3、天气突变,气压过低。
4、浮游生物过多和鱼相互争夺氧气。
5、水温骤变温差达到5摄氏度,鱼突然遭到不能忍受的冷刺激而发病。换水、清缸、捞鱼时,产生内、外伤。
6、饵料投喂不定时、定质、定量、定位,造成营养不良。
7、水中的氧气过度饱和、自来水在烈日下直接照射后立即放鱼等,是水中产生气泡。
8、农药中毒,对花盆喷药治虫、使用灭蚊、蝇药物时没有移开鱼缸,或未加盖,农药掉进鱼缸。
9、缺乏用药常识,在鱼病治疗期间用药不当等。
10、清洗过滤棉时,用清水漂洗,切不可用洗衣粉或肥皂浸洗。知道原因了,就采取相应措施避免即可。
三、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
鱼体抗病力的强弱与日常饲养管理工作密切相关。要使鱼本质健壮,必须加强日常的饲养管理工作。
喂食要精心,做到投饵定时、定质、定量。喂食时间,一般在上午9~10时和下午3~4时,投喂鱼虫前要将鱼虫漂洗干净,或用低浓度的高锰酸钾溶液消毒,防止腐败物和各种病原体带入水族箱内。水质酸度过高,通常选用小苏打溶解进行调节;若水质碱度过高,可用草酸或磷酸二氢钠溶剂进行调节。
2、注重日常观察
①鱼体检查
鱼体检查的目的是找出病原体和查清各种病症的根源,为进行综合分析,为确定疾病原体提供依据。
②体表检查
被检查的鱼必须是新鲜的,最好是刚从水族箱中挥出的病鱼或刚死亡的病鱼。
③鳃部检查
检查鳃时,按顺序先查看鳃盖是否张开,有无充血、发炎、腐烂等症状,然后用手指翻开鳃盖,观察鳃色是否正常,粘液是否增多,鳃未端是否肿大和腐烂。
④内脏器官检查
主要检查肠道是否有病变,如细菌性肠炎,肠粘膜表现为出血或充血,肛门红肿。
3、药物预防
在发病季节到来时,如果气温维持在12-22摄氏度,且天气出现连日阴雨时,就应及时采取药物预防措施,可在换水时将鱼群集中在面盆中,用高浓度的药水进行短时间集体消毒,再换入新水中。也可用低浓度的药水进行全缸(池)泼洒。常用的消毒药及其使用方法如下: ①高锰酸钾:用百万分之五溶液浸泡鱼和鱼缸等一小时,可起到消毒和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②孔雀石绿:用百万分之三十的溶液浸泡鱼和鱼缸等三十分钟,可起到消毒和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③食盐:用千分之一的溶液浸泡鱼和鱼缸等可起到消毒和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④硼砂:用百万分之五的溶液浸泡鱼和鱼缸等可起到消毒和杀灭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374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