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龙虾养殖的技术领域迷雾重重。生产资料提供者的营销加上养殖户在决策和咨询时的不理性选择使小龙虾养殖技术的面目更加模糊。
但决策的过程往往是理性的。在决策之前,我们会咨询更多的人以便获得更多有用的信息。然后谨慎筛选,细致分析,反复权衡。
即便这样,做足了功课,还是会迈入一个个坑里边。
首先我要从认知本身的规律来讲。
认知的过程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我们头脑里的固有观念(知识概念、经验、常识、思维方式)会影响我们对于新信息的理解。也就是说我们会选择性的接受信息。
小龙虾养殖,在认知时分为两种情况。
一种是接受信息的人对这个行业完全不了解,没有这个行业的知识储备,也就是信息的接受主体是个养殖新手。
这种情况下,通常是依据常识对所接受的信息进行审察,移植相似产业的知识概念来作为理论支撑。
比如肥水可以提供天然饵料这个观点,大家就会想,对呀,我们养鱼不是要肥水吗?不就是肥水提供天然饵料吗?再比如有人提出小龙虾养殖投喂饵料讲究“四定、四看”,在你不了解小龙虾的摄食习性的情况下,你肯定也会认为这种说法是科学的,养鱼不就是这样干的吗?有些从养猪、养鸡、养鸭的里边移植过来的知识,也能够接受,毕竟都是动物,都有动物的共性。养鱼的知识直接拿来就用,都是水产动物嘛,都是水产养殖嘛。我在前面的文章里,介绍小龙虾生物学特性时提到,小龙虾是属于节肢动物门甲壳纲,于是,一些人直接把河蟹养殖的技术原封不动的移植过来指导小龙虾养殖,因为同门同纲嘛。甚至有些人提供的养殖技术根本就是南美白对虾的养殖技术,毕竟都是虾,不是吗?
有些饲料厂家生产的所谓小龙虾配合饲料其实就是鱼饲料,一样的配方,一样的味道,一样的工艺。在小龙虾投喂中有些养殖户全程用的是螃蟹料,对虾料,并且厂家极力推荐。根本就没有对小龙虾的营养需求和生理生化特征进行研究。这样的做法会导致饲料的利用率不高,甚至会引起疾病。
这些都是移植相关产业知识的表现,关于这样的移植现象不胜枚举。
再有,习惯依据常识进行判断。比如养出高品质干净的虾,肥水适合还是清瘦水适合?依据常识,当然是清瘦水。虾要干净肯定要在清澈见底的水体养啊。再比如野生虾苗是否带病毒?根据常识,野生虾苗就是在外源的污水里捕捞上来的,甚至是臭水沟里捞上来,臭水沟病毒肯定会多一些。再看看我们养殖池塘,水质调控的多好,“肥、活、嫩、爽”,这样出来的虾苗肯定比野虾苗好,所带的病毒少。这些都是根据常识判断的结果。
第二种情况就是养殖多年的老司机,他们在养殖过程获得了一些经验,长期耳濡目染也积累了一些知识概念,在面对新的信息时,这些经验和知识概念会成为新信息的审视者,同时,思维方式成为他们最大的障碍。
有次遇见一个养殖户,他告诉我,养龙虾的池塘里边就是要有青苔才有效益,我问这是为什么呀?他告诉我他的经历,养了三年,有两年水环境很好,池塘里没有青苔,结果效益不理想,而另一年,满池的青苔,效益却不错。于是得出一个结论:青苔越多的池塘,小龙虾养殖效益越好。还有一次去一个连成片的养殖区,其中一个池塘是硬质底,基本上没有淤泥,在所有的塘口中效益是最好的。结果那个地方的养殖户都形成了这样一个观念,没有淤泥的硬质底塘口才适合养虾。还有很多,比如有些说种伊乐藻才能养好虾,有些说种轮叶黑藻更好,有些说种小米草最好,等等。这些结论的产生基本上都是没有透过现象来分析本质,思维方式是简单的不完全归纳。获得的是纯粹根据现象描述的片面观点,不能够利用系统思维从整体上把握小龙虾养殖。
可见,认识小龙虾养殖过程不是不理性的,也不总是被某些营销方式所迷惑,被感性所控制,相反都是经过了理性的分析,只是理性分析的依据和思维方式出了问题。一些技术员讲解的技术和一些文章里偏颇的结论大抵也是这样产生的。
了解了这些,对于小龙虾养殖中为什么会出现五花八门、稀奇古怪的观点就好理解了。
问题是我们如何识别真伪?什么是真技术,什么是伪科学?我们在实践操作中怎么学习探索?
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分析两个观念产生的原因。
在前一篇文章讲到,大家一致宣布小龙虾养殖专家已死。与之相对却高度一致的认同:高手在民间。
排除营销手段的干扰,实际上营销的干扰有限。养殖户基本上都能够洞察出营销背后的东西。但是为什么养殖户都一致认同“专家已死,高手在民间”呢?
我个人认为,高手和专家本质上是一个概念。这两个说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
那么只能说明一个问题,在养殖户的头脑中,高手和专家的身份和内涵是有区别的。
先说身份。养殖户对专家的身份定位为在学院、在办公室里边翻翻书、查阅资料、写写文章的一类人;而高手却是在田间塘口观察、种草、施肥、投料、捕捞等亲力亲为的一类人。
概括来说,专家就是搞理论的人,高手就是搞实践操作的人。
对专家的否定和对高手的认同实质上是对理论的蔑视和对实践操作的重视。
本人在搞技术服务的时候就碰到很多这样的情况,刚开口,养殖户就很不耐烦,而且口气轻蔑地说:我这是搞养殖,不是读书,你那套书本上的东西更本就没用。甚至有养殖户牛气冲冲:在我这讲这么多无用的东西干什么,要技术来咨询我,我才是实践积累出来的技术。
可见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轻理论重实践。不仅仅是在水产养殖这个领域,在其他的农业生产领域都存在。有这样的观念存在,农业怎么科技化?怎么现代化?我们的水产养殖怎么集约化?怎么生态化?
首先,我要讲理论为什么被轻视。
举个例子。本人曾有幸和小龙虾养殖行业里的大牛们(可以称为专家)面对面的交流,交流过后,本人感觉受益匪浅。结果随同的养殖户却私下说他们都是胡说八道。
为什么会这样?
我们都知道“沟通”这个词,也常常听见别人讲沟通的艺术。那么沟通的过程是什么呢?当你的信息被接受者正确理解后,沟通才算完成,如果你的信息不能被理解,或误解,那么就是无效沟通。“和你难以沟通”、“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就是这样产生的。
知识传授也是这样,当接受者对你所传授的知识不能理解或误解时,就是无效传授,也会出现“秀才遇上兵,有理说不清”的情况。
那么怎么才能很好的理解和接受观点呢?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和储备作基础。你深入地讲底质,水质调控,怎么养栽种和管理,讲水体物质循环,讲能量流动,讲菌相、藻相,没有相应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基础知识做支撑,怎么理解?
然后,我要说一说养殖理论的内涵。
每年都有养殖户向我倾诉。技术员去年说这个养殖方法是最好的,今年又说这样养殖不好,要采用另外的方式。变去变来,就是自己没搞清楚嘛,这怎么能让人信任呢?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
小龙虾养殖是一门实验科学,它的发展过程是这样的:有目的的实践、理论分析与归纳、再指导实践、再理论分析与归纳……它是在实践中通过理论和实践的辩证作用慢慢完善的。理论要根据实践不断修正,不断拟合,最后渐渐接近实际的规律。
随着养殖的进行,对养殖的认识是变化的,它甚至可以与之前的认识相违背,使之能够解释更多的现象和处理更多的问题,它处于不断更新的状态,不断完善,不断进化。
也就是说技术本身的发展规律决定了它是变化的,对于想获得不变、单一的养殖技术的养殖户来说是难以接受的。
由此可见,我们所说的理论绝不是翻翻书,写写文章,而是来源于实践也接受实践的检验。理论是对实践的归纳、总结、概括。是实践的更高层次。新理论的诞生往往预示着新一轮的技术革新,预示着一个产业的升华或一个新产业的诞生。这就是理论成果的技术化。
那么技术的内涵又是什么呢?具体劳动?
简单定义:用某一领域有效的科学(理论原理和研究方法)来有效解决相应问题的操作方式。
所以它本身就包含理论和操作方式两个方面。
因此我们说的小龙虾养殖技术就必须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怎么养最好(有效的操作方式),二是为什么这么养最好(有效的科学原理)。没有搞清楚怎么干和为什么这么干,就不能算是掌握了养殖技术。
只掌握了具体养殖操作方式的人能被称为高手?
高手在民间?
高手或专家,与背景、地位、职业等外部特征没有关系。不管你是在学院,还是在民间,也不管你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只要你熟练掌握了养殖的科学原理和实践操作方式,就可以称为高手或专家。
但是作为一个投资小龙虾养殖或想投资小龙虾养殖的人,怎么决策呢?没有基础的知识积累,技术不容易获取;专家高手有,但不容易分辨;而且技术不断发展,很难掌握。这些都加大了投资的风险,使可控性降低。
不管那么多,开工?继续坚持?转型?放弃?怎么办?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20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