鳌游水族-淡水观赏鳌虾、水族观赏宠物小龙虾饲养、繁殖经验!

特别提醒:本站诚邀鳌虾爱好者投稿或成为本站写手。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水产快讯 »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余祥勇:致力于做“产业结合型的科研”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余祥勇:致力于做“产业结合型的科研”

作者:尘风发布:2022-11-28 14:53:56阅读:792次

│余祥勇│

华南农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产动物育种及养殖技术研究与开发,有丰富的海产经济动物养殖和遗传育种的教学、研究与管理经验。主持和主要负责了多项贝类遗传育种、生态养殖技术的重大攻关项目和应用基础研究项目。目前研究重点是名贵双壳类的遗传育种、贝藻生态养殖技术、工厂化养殖与尾水生物处理。

华南农业大学余祥勇教授一直致力于贝类的育种、养殖技术的研究。他主持的企鹅珍珠贝研究涉及全产业链,而对牡蛎的研究则对准了其高增值环节,通过净化养殖实现了翻倍增值。无论做哪项研究,余祥勇都清楚自己的定位,那就是配合企业及产业的发展,为企业和产业发展解决当下遇到的技术难题。

突破企鹅珍珠贝养殖难题

珍珠主要产于可分泌珍珠质的贝体内,当母贝张开贝壳进食时,外界沙粒、寄生虫等异物偶然侵入,其外套膜受到刺激便会分泌出珍珠质,将侵入的异物层层裹住,逐渐形成光亮润泽的圆滑珍珠囊。养殖珍珠就是根据此原理,运用插核技术将珠核植入母贝体内,形成珍珠。珍珠分为海水珍珠和淡水珍珠,目前市场上淡水珍珠占据了绝对优势,而在我国海水珍珠九成以上产自南海马氏珠母贝。“马氏珍珠贝产品绝大多数是圆珠串链及初级加工饰品,品种结构单一,珠粒小、质量参差不齐,与年产超千吨淡水珍珠在外观及质量上难有明显差异。”余祥勇说,“淡水珍珠超大的生产规模以及海水珍珠单一的品种结构,过多同质产品竞争减少了珍珠本可以带给消费者的个性化选择,而个性化、差异化产品蕴含着高附加值。”

企鹅珍珠贝生长在我国南海,&nbsp具有个体大(&nbsp成体壳高大者可达25cm)、生长快、对环境适应能力强、分泌珍珠质机能旺盛等优点,是养殖优质海水珍珠的理想母贝,由其培育的珍珠在圆度、厚度、珠粒大小、颜色、珠光等方面都独具一格,是国内外市场高价格的稀有珍珠品种,被称为“彩虹珍珠”。然而当时企鹅珍珠贝却被国际珍珠权威宣称是“不可能生产游离珠的珍珠贝属物种”。

1996年,余祥勇及其团队成员开始研究企鹅珍珠贝,在之后的几年里对企鹅珍珠贝进行了一系列试验,完成了母贝养成与诱导催产、人工育苗、附壳珍珠培育和游离珍珠插核、海水盐度对企鹅珍珠贝存活的影响、主要污损生物、珍珠产品加工等试验,技术研发内容涉及了全产业链。

至2002年12月底,五年时间里,余祥勇团队在珠海、三亚、万宁、洋浦、北海等地共培育企鹅珍珠贝贝苗3000多万只。在这个过程中,余祥勇利用人工繁殖种苗养成亲贝,首次建立了企鹅珍珠贝种苗的稳定生产技术,相关技术达到规模生产水平,并在养殖企业、养殖户中得到运用;首次开发了企鹅珍珠贝生产游离珍珠的技术,突破了在企鹅珍珠贝中生产游离珠的国际性技术难题,成为珍珠生产和新品种开发的重大技术突破。“目前全球报道的关于企鹅珍珠贝的论文在150篇以内,我们团队贡献了其中的三分之二以上。”

2003年,“企鹅珍珠贝全人工繁殖、育珠与养殖示范和推广”项目获得湛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余祥勇是第一完成人。

余祥勇团队在马氏贝珍珠贝方面也颇有研究,开创性地通过精细胞超低温保存、复活授精及其幼体培育的技术途径,在马氏珠母贝中建立自交系培育。利用自体受精对珠母贝良种种质进行快速纯化,当时在国内外都没有先例,是珍珠贝育种的一项重大技术创新。这项技术获得了2006年湛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

净化养殖让蚝实现高增值

2020年12月,首届中国水产种业博览会在广州举行,程村蚝亮相博览会。会场上,能生吃的生蚝吸引了众多美食爱好者围观试吃。余祥勇也出现在了博览会现场,他是这些高品质刺身蚝养殖净化的技术负责人。

“生蚝净化养殖要控制好水体品质,同时进行喂食,保证蚝体营养,在净化养殖两周后,便可达到生食的标准。”余祥勇介绍说,“经净化处理的生蚝,有效降低了大肠肝菌、副溶血性弧菌等病菌、有害化合物及重金属的污染。不但没有病菌、重金属带来的食品安全问题,而且通过调养,肉肥味美、爽口无渣、营养丰富。”据余祥勇介绍,目前这样的商品刺身蚝已经上市销售了,一只可以卖20多元,实现了翻倍增值,但相比同品质的进口刺身蚝,国内刺身蚝价格只有其一半,而由于离水时间短,新鲜度及口感超过冷链进口的生蚝产品。

养蚝是阳西县程村镇的支柱产业,2005年,程村蚝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近年,程村洋边海被联合国粮农组织纳入南中国海北部海岸带综合管理能力建设项目,成为渔业资源持续利用示范区,是全国大型的近江牡蛎养殖基地之一。2020年,阳西程村蚝获批建设广东省现代农业产业园,迎来了产业转型升级的大好时机。余祥勇及其团队是产业园科技支撑的主力军。他们承担了牡蛎优质种苗培育与高效养殖技术研究与应用项目的技术开发任务,开展耐高盐适应外海养殖品种的种苗繁育、高品质刺身蚝的养殖净化、高抗逆性品种选育等工作。

成就感来自被认可

对于不同的产业,余祥勇有不一样的关注重心。“新兴产业,像企鹅珍珠贝,要进行全产业链的技术研究,生蚝是比较成熟的产业了,要聚焦于瓶颈技术、高增值环节的研发。”余祥勇认为贝类是水产行业中比较低调的存在,从市场行情来看,需求量足够大,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而市场价格也稳中有涨,不会像价那样起伏波动,也不像大多数鱼类那样利润低。“贝类养殖是有巨大潜力的,而未来要取得更大发展,要补齐前端育种、后端加工等短板,同时要应用机械化技术来减少人工,水环境治理也是需要突破的关键环节。滤食性贝类还是环境友好的生物,其增养殖过程通过合理调控是可以净化环境的,因此会越来越多的受到政府与公众的关注与支持。”

余祥勇认为,应该大力发展贝类养殖,与此同时贝类养殖海域的海洋污损生物量也在逐渐增大的情况也不得不引起重视。海洋污损生物是指栖息、附着在船底、浮标和各类人工设施上及养殖生物体表,对人类经济活动产生不利影响的动植物、微生物的总称。“这种现象反映出来的就是水体环境变化大,富营养化比较严重,海水中有那么大体量的营养盐、有机物就可以养活那么大生物量的海洋生物,贝类消耗不完,藻类、寄生类生物的量自然也就起来了。这些污损生物附着生长,会增加贝类的死亡率,也会影响贝类的质量。”余祥勇分析。“生蚝是环境友好型品种,本身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同时作为一种滤食性贝类可以吃掉海水中的有机物颗粒,净化水质。”基于此,余祥勇建议说,“现在广东正在大力发展深海网箱养殖,对于这种模式应该要规划好养殖品种,可以配比养殖一定量贝类,缓解鱼类排泄及饲料残留带来的污染问题。”

目前,余祥勇正在致力于用生物的方式解决养殖中海洋污损生物问题的研究。每个月他都会去到企业,深入现场解决企业养殖中遇到的技术问题,“企业遇到难题都会找我,这是我最有成就感的时候,这代表着我被需求,我的知识与技术被产业认可。”

对于产学研一体化,余祥勇有自己的认识,“我认为研究机构所做的研究工作分两类。一类是‘引领型的工作’,这样的研究未必能即时解决当下问题,但代表了未来的趋势和方向。这类工作具有前瞻性,需要企业配合研究。还有一类是‘产业结合型的工作’,这类研究是解决当下已存在的问题,企业及整个产业遇到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研究要配合企业及产业的发展,我喜欢做的就是这类研究。”(出处:海洋与渔业杂志&nbsp周礼雄)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1507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