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9日,中国渔业协会海参产业分会主办的海参产业提升行动首场活动在大连安源多刺海参体验馆举办。本次活动邀请来自科研院所、检测机构、政府部门、认证机构、证券公司等方面9位专家就海参产业加工水平和品质提升、有机绿色食品认证、海参标准梳理和质量体系认证、海参加工企业新三板和北交所挂牌等内容进行讲解,来自分会会员单位60多人参与现场培训,与会会员企业代表纷纷表示,这次培训干货很多,收获满满,既开拓了视野,又学到了知识,希望分会多举办类似活动。
分会常务副会长、秘书长迟飞跃主持培训活动并以《中国海参产业发展情况》为主题进行讲解。根据统计,2021年全国海参养殖面积360万亩,成品海参产量约18.5万吨,主要养殖方式分为深海底播(1万吨)、池塘围堰(10万吨)、网箱(1.5万吨)、吊笼(4万吨)、工厂化(2万吨)。迟飞跃秘书长指出,未来海参产业将呈现以下趋势:1、网箱养殖成为海参成品主要来源;2、海参单产提升,产量将超过30万吨,价格基本稳定在现有水平;3、地域品牌成为行业主导品牌;4、海参功能产品逐步被消费者接受;5、海参预制菜成为市场主流产品并成为海参产业过千亿的主要增长点。
大连海洋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赵前程教授做了《海参加工技术升级与预制菜方向》的报告,赵院长分析了海参各部位营养成分,并就海参加工工艺提升和废弃物利用提出方案,海参加工的方向是:减少损失、回收利用和提升价值。赵前程教授认为,预制菜是指将厨房繁琐的制作过程前移至加工厂,制作出色香味俱全的标准化食材,未来预制菜前景很好,但海参预制菜要考虑海参自溶性,在加工储存运输环节加强研发。为提升海参的美味,需要为海参找到适合的伴侣。
分会兼职副秘书长孙晶老师参与了多项国家和地方标准的起草和修订,她以《海参系列产品标准解析》为题,详细讲解了海参加工产品各项国家、行业、地方标准,分析了各项指标含义和要求,并将“中华好海参”评审标准与国家、行业标准进行了对比。
SGS东北区技术经理栾稳稳以《海参检测报告解析与亮点分析》为题,结合其它产业优质产品案例,指导各加工销售企业如何利用检测报告各项指标与相关标准对比,挖掘产品亮点和卖点,更加专业地向消费者和客户展示产品的优势。
大连质检院李春玲详细分析了海参中营养成分、海参多糖、海参皂苷、海参多肽等活性物质的含量和作用,并就海参产品药残国家标准要求进行了分析。
大连市现代农业生产发展服务中心黄艳玲科长做了《绿色食品发展情况与申报要求》的报告,全面介绍了全国和大连绿色食品发展情况,尤其是海参产品绿色食品情况,详细讲解了“绿色食品”申报和认证的程序、要求和大连市补贴政策,目前海参产品申请绿色食品面积要求为:开放式水域500亩或池塘海域200亩以上。黄科长鼓励更多的海参企业积极申报绿色食品,提升海参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北京中绿嘉泰有机食品认证公司李鹏总经理分享了《有机产品认证流程及有机海参认证要求》,李总介绍,有机产品秉承健康、生态、公平、关爱的理念。我国现有有机水产品55万吨,占全国有机产品总量2.6%,有机食品的主要消费者是年收入15-30万的白领女性,有机产品销售价格高于其它产品20%。目前开放式底播海参和围堰养殖海参均可申报有机产品认证,网箱养殖海参不能申报有机产品。
中泰证券大连分公司梁欣经理介绍了企业上市相关要求,包括区域股权市场(四板)、新三板挂牌和北交所上市的意义、条件和流程,鼓励海参加工销售企业登陆各层次资本市场,拓展融资渠道,提升品牌价值和市场竞争力。
中大华远认证公司李蓉讲解了建立ISO和HACCP等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及认证流程。
迟飞跃秘书长在培训总结中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分享,同时指出,海参产业已经到了以质量和管理提升竞争力的新时代,未来海参企业必须走长期主义的道路,以质量管理体系为基础,以绿色、有机食品认证为亮点,从参差不齐的市场中脱颖而出,真正实现“让海参人过好、让消费者吃好”。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1388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