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2日,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赴湖北省恩施州建始县暑期社会实践团队走进大洪寨村富硒冷水鱼基地与负责人田大才进行研讨交流。据了解,大洪寨村拥有丰富的富硒冷水资源,为冷水鱼养殖提供了适宜条件,被称为“恩施州富硒产业示范第一村”。该村走专业合作社发展之路,目前已建立起全省最大的自繁自养富硒冷水鱼基地。
团队初入大洪寨村,便觉得气候宜人,是避暑佳地,据团队成员查阅资料,发现这里的水常年温度保持在9至13摄氏度,其冷性恒温超出想象。此外,当地地下溪水纯净,全长14公里,落差达500多米。基于该村良好的自然环境,2011年,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副教授张学振帮助当地引进了三文鱼等冷水鱼。目前,大洪寨村富硒冷水鱼基地已是一张亮丽的名片。
团队成员好奇地问道,“您这里主要养殖什么鱼呢?”。“基地里的鱼有包括虹鳟、三文鱼在内的冷水鱼和以西伯利亚鲟与史式鲟的杂交鲟为主的亚冷水鱼。” 从事富硒冷水鱼养殖的野三河水产养殖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田大才介绍道,“此外,大洪寨村的水达到了含硒标准,这里的富硒冷水鱼可是恩施硒博会唯一的鱼类。”
“我们要打造国内的三文鱼产品,一定要把富硒冷水鱼打造成恩施州富硒产业的一张名片。”提到冷水鱼,田大才滔滔不绝。三文鱼为溯河洄游性鱼类,在淡水海水中均能生长发育,这是三文鱼能在该村繁殖的必要条件;而该村为富硒产业第一村,丰富的硒含量是造就富硒三文鱼特色产业的必要条件。
据悉,基地采用高密养殖,流水养殖,鱼从幼苗到成熟上市,需要三年,个头一般长到五斤,10月~12月向外销售,通常销往至武汉、广州、珠海等城市。目前基地年产量为350吨左右,合计60至80万斤,每年总产值可达1000万以上。
2019年3月,田大才的冷水鱼养殖场登上了CCTV-7的《致富经》栏目。回望当初,建始县野三河专业合作社可并非有如今的规模。“我们这里的山泉水太冷了,养鱼不长鱼,连灌溉稻田都派不上用场”,张学振在认真调研后,帮助合作社和渔民们理顺了发展的思路。发展“冷水鱼-常温鱼-水生蔬菜湿地-稻米”的循环农业模式。更加合理高效地利用好水资源,依照山区地势建梯级鱼池,尾排水进入由水生蔬菜构成的湿地然后再用于稻田灌溉,实现养殖零排放。
“那您这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呢,又是怎样克服的”,团队成员尹丽问道。田大才说道,“2016年7月,一场特大强降雨引发的洪水淹没了渔场,大大小小的鲟鱼、虹鳟、金鳟、娃娃鱼等随着洪水游失,事后仅找到了几条,损失严重。”,边说着田大才带领我们去看了一条养殖十年的杂交鲟,“这也是当年洪水后找到的几条中的一条”。天灾面前,田大才在张学振的久久开导之下迅速振作,苦苦坚持。
“那又是怎么解决洪水对养殖的隐患问题的呢”,团队成员尹丽又问道。田大才让我们看每个塘口旁的大网,介绍道,“这是吸取了经验后防止发洪水时鱼被冲走的有效措施,为产量提供了良好保障。”目前,渔场生产已经步入正轨,恢复到年产值1000万元的生产规模。
然而,据田大才介绍,资金问题和人才问题仍然是基地冷水鱼养殖过程中的最大问题。近年来,基地资金主要靠政府扶持和科技立项,养殖投入、养殖过程中的照看和维护等仍需要大量的资金。对于人才问题,主要是三倍体杂交鲟的杂交技术仍是卡脖子技术,主要靠购买国外的受精卵来进行孵化及后续养殖销售,增加了大量成本,也急需人才攻克这一难题。
此次调研后,团队成员蔡和晋表示,“作为水产学院的学生,参观冷水鱼养殖基地无疑是对理论知识的一次实践补充。而对于大洪寨村来说,冷水鱼养殖基地的发展与该村的乡村振兴环环相扣。作为华农学子,要培养知农爱农情怀,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为基层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为农业大国到农业强国的转变贡献力量。”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132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