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技术概述
针对池塘养殖尾水污染特点,将物理沉淀、填料过滤、曝气氧化、生物同化等集成为一体的处理技术,通过对养殖区沟渠或边角池塘进行适当改造,在实现低投入的前提下实现养殖尾水的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该技术不仅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而且建设成本低、占地面积小且后期维护简单的优点。
(二)技术要点
池塘一般采用“三池两坝”尾水处理模式,即“沉淀池+过滤坝+曝气池+过滤坝+生态净化池”工艺。
1.养殖尾水处理区:区域配比面积一般应不低于整个养殖面积的6%-10%,其中对于虾蟹类(如河蟹、青虾等种草养殖)低污染品种不少于养殖水面面积的6%,乌鳢、黄颡鱼、大口黑鲈、泥鳅等亩产1500千克以上的高污染品种其尾水处理面积则应不少于养殖水面面积的10%,其他中污染品种(如四大家鱼、翘嘴、罗氏沼虾等)应不少于8%。
2.沉淀池:占养殖尾水处理区域面积30%-40%,水深2.0-2.5米。
3.曝气池:占养殖尾水处理区域面积20%-30%,水深2.0-2.5米,池底铺设曝气盘,进行充气增氧,并分解挥发水体中有害物质。每亩配置30-50个,配备相应功率的罗茨鼓风机,功率1-3kW;每亩配置毛刷5000-6000个,毛刷高度为1.0米,上下端固定,排列方向与水流方向垂直。
4.生态池:占养殖尾水处理区面积40%-50%,水深1.5-2.5米,放养规格不小于100克的鲢100-200尾/亩、鳙10-30尾/亩,螺蛳、河蚌等5千克/亩,岸边种植菖蒲、鸢尾等挺水植物,浅水区种植马来眼子菜、苦草等沉水植物,深水区放置生态浮床或浮岛。各浮岛、浮床底部总面积占生态净化塘面积的15%-30%。
5.过滤坝:轻污染养殖品种过滤坝内径宽不低于1.5米,长度不低于5米,过滤坝建议建1条及以上;中污染养殖品种过滤坝内径宽不低于2米,长度不低于8米,过滤坝建议建2条;而高污染品种过滤坝内径宽不低于2.5米,长度不低于10米,过滤坝建议建2条。底部采用水泥硬化,主体结构为空心砖堆砌,内部填料建议用火山石、陶粒等多孔吸附介质,由下而上填料的直径逐渐减小,但最大直径不得大于10厘米。
6.人工湿地:如有条件可将荒地进行利用建设人工湿地,通过沼泽湿地形式净化水质,若建设人工湿地,前面处理环节面积可适当缩小,但要保证总面积配比和沉淀池储水能力。
本文章由鳌游水族提供,转载请注明原文地址:http://v0062.cn/archives/102775.html